“文化产业并不透明,我们投资下去,绝不是一个开心的过程。如果说哪个投资人每天过得很开心,游山玩水,悠哉悠哉。这不是投资圈的生活。”达晨创投合伙人、达晨文旅基金管理公司执行总裁赵小兵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坦言作为圈内人的忐忑之情。
从2007年~2011年,相对于其他行业,总体上VC/PE对文化创意领域投资热度居于中游水平。真正往里面投钱时,即便如赵小兵这般资深的投资人,依旧是如履薄冰心怀忐忑。
作为文化领域最活跃的融资力量,风险投资出于对文化行业过去野蛮生长的顾虑,在项目选择上保持一贯的慎之又慎。项目价值、团队实力、危险因素……无一不是投资的风险与挑战,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力与判断。
“文化产品收入的不确定性、收入的可持续性,这个是我最担心的。我们尽量避免投产品型的公司,希望能投一些平台型的公司。很遗憾,很多文化行业都是产品型的公司。”赵小兵的担忧,从侧面说明另一个问题,创投基金运作文化企业,遵循谨慎的投资逻辑。
遴选有价值的项目
物色一个真正的好项目是投资的第一步。投资人往往要做充分的调查,进行长期的跟踪,才能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
华商报是基石创投早期投资的成功案例。负责案例运作的基石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林凌告诉《经理人》,从最初确立投资意向到2005年实现投资,由于中间的不确定因素,仅跟踪这家企业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基石主要考察什么?
林凌以华商报为例,说明投资文化传媒的考量标准。
一看区位。《华商报》归属陕西侨联,作为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与当地的省报、市报相比,华商报并没有太多竞争对手。
二看机制。2005年基石创投投资之前,华商报早已实现了企业化运营,相对于同一区域的事业型省报、市报,华商报非常注重内容与效益的结合,并在成本控制上拥有独特的做法,可以说是西北地区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林凌表示,低成本高效益是最为吸引基石的地方。
三看内容。2003年“天龙煤矿爆炸案”等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投资人看到,华商报在新闻性和政策敏感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理解。优质内容为运营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也不会带来过多的政策风险。这让投资人很放心。
四看运营。在广告渠道的经营上,与当时的国内媒体相比,华商报已经是名列前茅了。很多媒体当时仍在采用广告直销,而华商报实行全面的广告公司代理制。“很有意思,很看好他。作为一个领头羊,很不错。”连用三个“很”字,可见林凌的认可度。
五看模式。立足西北而不限于西北,向外发展寻求异地的合作媒体,如《重庆时报》等。林凌认为,从发展空间来看,这种模式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会。
而在大文化领域,相对于成熟的传媒出版业,更多的是一些运作并不透明的行业。在赵小兵的投资经验中,了解企业和所在行业,需要多种手段并用,其中拜访工作就占了很大比例,包括拜访同行、竞争对手、行业协会或政府主管、主要客户,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通过这些工作,得到真实的行业数据,判断行业的规律、企业在行业的地位,企业是否有核心力量、是否健康。
投给靠谱的人
选择一个好项目是前提,但只是开始,因为投资人普遍看重企业家的作用,希望把钱投给靠谱的人。由于文化产业都是无形资产、轻资产,它没有土地、设备、生产资料等硬资产,所以人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投资文化企业很大程度上是投人,这非常挑战投资人的智慧。在文化产业领域,何谓靠谱的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