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明明可以一次性融到更多资金,但他却保持矜持,坚决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就好,真是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有钱不要?创业公司到底融资多少合适?这是个问题。
2009年,Marc Andreessen删除了自己的所有博文,接着宣布成立他的VC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毕竟他写的许多干货文对许多创业公司和企业家都有很大帮助,幸好他的一些狂热粉丝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利用互联网 Wayback Machine找到一些重要文章并贴出来,小编将会整理一个系列为大家奉上,闪亮登场的第一篇就是《创业公司融资多少才算合适》,他会告诉你,越多越好,why?
Marc Andreessen:这个回答要基于一个理论,一个创业公司的整个生命分为两大部分,产品与市场匹配之前,产品与市场匹配之后。
第一种情况,创业公司融资金额至少要能活到产品市场匹配这个节点。
- 在第二种情况,创业公司融资金额至少应该足以完全挖掘出产品机会,实现盈利并接着完全挖掘出盈利机会。
那么每种方案中的“最少资金”又怎么定义?
它应该包含大量在你计划外以外的资金,以便你公司遭遇不测的时候能够及时撤退。换句话说就是保险金,那些还未实现产品市场匹配的创业公司更应该这样,因为你并不能保证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一次性无法获得那么多融资怎么办?
如果在产品市场匹配之前,你不能一次性融得那么多资金,那么每一轮融资你都要竭尽所能去获得更多资金并在每一轮新融资中都证明你在朝产品市场匹配这个方向进步。
假使你一次性不想融资那么多会怎样?
你可能会说,你应该一次性获得金额较小的融资,因为如果你在进步,不管是在之前还是之后,你都能以更高的估值获得以后所需的资金,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本来可以获得更多融资却忍住不融的原因。但你不要那么做,为什么?融资不够的后果是什么?
不去获得足够资金是拿公司生死在冒险,为什么?
首先你会遇到,或者可能会遇到业务中无法预料的困难。比如遇到产品质量问题,主要客户破产,一个新对手突然出现,或者被一家大公司以专利侵权而告上法庭,在或者你失去了一个核心工程师。
第二,当你需要资金的时候,你不一定能获得融资,融资的大门不可能总是为你而开。有时投资者都对投资新项目高度热情,但有时可能会无比冷淡。当他们冷淡的时候,当融资大门关闭的时候,你就很难说服他们开支票,就算这时候是投资创业公司的最佳时机,比如大家都充满恐惧不想投资的时候。经历过2001到2003那段时间的创业公司都明白怎么回事。
第三,一些很糟糕的你完全无法预料的事情可能发生。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许多九十年代后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实际表现非常不错的时候看上去都很蠢,他们当中一些公司今天已经变成了伟大公司,比如 OpenTable,TellMe(以8亿美金卖给了微软)还有我自己的Opsare。
我想说这些公司与那些没有存活下来的公司的差别,就是前者就是在他们能融到大量资金的时候就尽可能去融,而后者没有。
说了这么多,到底融资多少合适?一句话:在不失去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能融多少融多少。
但是这真的适合那么做吗?融资太多会有一个后果,就是清算优先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你决定要出售公司,你外部融资越多,卖价就要更高,以便在支付给投资人资金后员工和创始人还能有钱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