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互动”难继
多位采访对象提及,晋江企业上市最大的成本并非上市相关费用,而是税收。晋江市政府鼓励扶持上市企业,筛选上市后备团队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税收。
根据晋江市有关部门提供给财新记者的材料,截至今年5月,晋江已有39家上市公司,107家后备上市企业。企业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约230亿元,证券市场总市值超1800亿元。政府税收随之大幅拉升。截至2011年底,37家上市公司预计纳税3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27%,增长35%;90家上市后备企业预计纳税2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16%,增长42%。上市公司、后备企业为地方政府新增纳税1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增量的48.5%。
多位中介告诉财新记者,企业如果想进上市后备队,纳税达标是硬规定。晋江的家族企业从财务管理到纳税都不规范。“产能、规模可以虚报,纳税这边卡死。”陈伟进说。
一些企业开始上市准备后,税收压力突然增大。前述上市办工作人员称,很多企业准备上市时,刚好遇到海外市场疲软,但考虑到已付出的成本也只能硬上。部分企业不得已缩小发行规模,“先拿到门票,市场好了再增发”;也有一些企业上市到中途就放弃了。
为鼓励企业上市,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晋江经贸局局长颜呈矿介绍,2001年政府组建金融上市办公室,以专门团队对接企业上市。政府宣传资料里将团队的运作方式总结为:“目标管理、分片包干、挂钩联系、分类指导”。
金融上市办人员说,他们会定期向企业介绍海外不同交易所的申报条件、流程,组织培训会,帮助企业了解海外市场,并协调解决企业改制中的困难。
政府同时对上市企业补贴。数据显示,过去几年,相关奖励资金和减免税费已达1亿多元。“上市企业可获得政府两三百万不等的补贴,但最吸引企业的还是土地上的优惠。”陈伟进说。
在晋江沿海,记者看到361度、安踏和贵人鸟三家企业紧挨在一起的标牌,插在已经平整的土地上。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这些地都是给上市公司的,小企业拿不到地。”陈伟进透露,晋江沿海土地使用非常紧张,同样规模的企业,政府在批地上肯定会向上市企业倾斜。
颜呈矿则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对晋江民营企业的帮扶由来已久,晋江民营企业在过去20年能够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政企互动”,这种政企互动模式也曾获得中央高层的认可。他将“政企互动”概括为三个阶段:起步,品牌建设以及以上市为主要方式的资本运作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姓资姓社”大讨论的背景下,政府为保住刚刚萌芽的民营企业,就给企业带“红帽子”,以企业挂靠集体的形式发展民营经济。此后,政府鼓励晋江企业建立自主品牌,于是短短几年就冒出了100多个“名牌”。正是从这时开始,晋江企业一窝蜂行动的特质开始展现:一窝蜂聘请明星代言,一窝蜂赞助各类体育队和体育赛事。“CCTV5有段时间被叫做晋江频道,广告全是晋江的鞋服企业。”谢陆伟笑着说。
到了资本运作阶段,晋江政府鼓励“大企业打头阵,中等企业群体上”的模式。晋江政府将企业上市作为主要政绩,“晋江模式”的光环之下,近年来晋江主要领导人频繁升迁,主要领导人10年内换了6任。多位采访对象指出,晋江的领导有共同的特点:外地人、任期短,但在支持企业上市这点上都非常一致。一位当地官员早在两年前就发现了企业大规模海外上市可能出问题,但他说,“提了也没用,做一两年走了,只要不在自己任上出事就行”。
现在上市模式已呈现难以持续的迹象。倪忠森指出,国内上市后备企业多达808家;而可供开辟的海外市场,也弥漫着越来越浓烈的中国企业诚信质疑。
一向奉行“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企业们找到了新的目标——天津股权交易所。今年以来,晋江企业密集登陆天交所。陈伟进透露,还有20多家企业在考察,有些晋江中介已开始到天津帮忙运作这类场外交易。据称,在天交所上市的融资金额大体在一两千万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