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觉得在中国做PE成了个不正经的职业,要是一个人长时间没听见动静,再过段时间他突然重现江湖,往往都会对你说:“我现在做PE了。”前几年很多PE基金就是那么两三个人到处跑着找项目,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室。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LP会放心把钱放给他们打理。
然而,中国的PE行业真可以算得上是“走有中国特色道路”的一个行业,这完全归因于中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发展道路和商业生存环境。这两年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九鼎投资,其辉煌与教训,无非就是中国特殊环境下“适者生存”的产物。
价格战、拼关系还是专业化
究竟如何才能抢到项目?中国的PE基本上要么“拼钱”要么“拼爹”。
“关系”一直是中国商业社会里最微妙的因素。跟民营企业家讲讲你认识什么官员,能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搞定哪些政府部门,拥有哪些商业上的人脉资源,都是展示PE机构以及合伙人个人魅力的关键。谈得太专业有时企业家也不懂啊。
我曾与一位业内大佬在饭局上闲聊,之前看他在媒体上侃侃而谈中国PE需要走专业化之路,可私底下他却和我们讲:现在拿项目还是得靠关系,在地方上有税务系统的关系最管用。
等到各家PE机构都有了不同的关系网络之后,价格战就正式开打。实际上相当一部分PE是在赌概率,十个项目有三个做成,就能完全赚回来。这就像一场疯狂的赌博,有些机构抢项目,一上来就把报价从10倍抬到15倍、20倍,其他的机构只好败下阵来。但这个企业到底值多少钱、尽职调查做得够不够全面,很多人不在意也无需在意。
支撑PE价格战的则是前几年中国股市的高估值——价格报得高总高不过发行溢价。2011年A股的高估值已经在降温,但二级市场的价格调整经历了一段时间才逐步传导到一级市场,在这期间仍不乏头脑发热的机构在抢项目时报了高价。这些自然会演变成投资退出时的回报率下降甚至亏损。例如2012年上市的百隆东方,当年金石投资等机构入股价格10元,以2012年底百隆东方的市价来看,账面浮亏已达千万元级。
其实中国的PE需要的所谓“技术”,更多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忽悠。“非诚勿扰”最火的时候,有好几个PE合伙人说自己喜欢看,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领悟到这节目可以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忽悠”到你心仪的对象,也就是目标企业。
每年PE界都有开不完的投资年会,当然会上从来不乏正确的见解,但到了抢项目的时候PE机构却从来是说一套做一套。
看不懂的投资逻辑
当PE机构遇到有品牌度的企业或是多家机构竞争激烈的项目,他们很可能就对这企业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很多PE机构不做尽职调查就决定入股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别的知名机构已经投进去了。
我在PE市场中看到的一个最匪夷所思的案例是中科招商投资胜景山河。胜景山河是2011年因造假A股上市被否的经典案例。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否掉胜景山河的原因是该公司未按要求披露有关信息,构成重大遗漏,违反了证券法等有关规定,不符合法定发行上市条件。做过投行的人和熟悉财务造假案例的人早已心照不宣,上述问题只是表象,其目的仍是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进行操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饱受质疑的公司于2011年7月2日与中科招商等五家战略投资机构签约。中科招商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入股胜景山河1700万股,占胜景山河5100万股总股本的33%。
中科招商创投董事长单祥双对投资胜景山河的理由解释为:“我们看中的是胜景山河的品牌和团队。”根据其观点,近几年来,胜景山河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品牌价值不断攀升,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一个在财务数据上造假被揭发的公司,判断成长性的基础可靠吗? 如果真像单董事长所说,看中公司的品牌和团队,一个大众皆知造假被否的品牌,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品牌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