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开源技术把技术门槛拉低,有些做社交营销(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创业的甚至不需要搭建自己的技术平台。
社交网络和开放平台拉近了应用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前期用户积累的时间;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不缺钱只缺好的项目。
基本大多数的创业者只要有个创意(idea)就开始蠢蠢欲动,踏上创业之路;投资人有时也比较盲目,基本是跟风投项目,所以才有了2005年之后的一波又一波的小泡沫(最典型的是团购,现在有可能是打车APP)。
创业和投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创业者基本快以拿到投资就作为成功的标志了,实际上创业之路永无止境。在创业这条路上,满是斑斑血泪,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各种故事、内幕足够编剧们创作出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
投资人与创业者的那点事
先说几个身边的例子:
某APP
做了有三年了,今年是第四年。前两年基本是全投入没产出,创业者自己掏钱养着小团队,队伍还算稳定,两年也就走了三四个。第三年,既为了项目持续发展,也为了稳定团队的情绪,开始接一些外包项目。
后来偶然的机会,该APP冲到了Appstore排名前三,一下子被风投看重,拿到了一笔投资。其实那时,APP主业务还没找到挣钱的点,还得继续做外包项目。核心的业务数据,团队自己都不清楚。
某行业知名网站
该网站老板也不是第一次创业了,新近做了个项目。给投资人描绘了宏伟的愿景,也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同。但是最后还是流产了,投资协议上暗坑不少,还提了种种令人无法接受的协议,几乎算是对创业者的人身限制。
某个已经低调运作了一年多的项目
投资额度还可以,千万级别。项目也不错,国内的竞争对手也只有一两个。但是投资人与运营团队的矛盾不少。
国内的投资人容易犯两个毛病,第一是追求马上盈利的浮躁心态,恨不得马上挣钱上市;第二是对公司经营的干预,老喜欢插手插脚,就插自己运营了。
我的朋友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就是跟投资人沟通,以前讲故事,现在讲道理,理思路,总算有点眉目。原先是计划布长线钓大鱼,现在也不免落入赚快钱的俗套。
有关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各种大败局、十大教训类的盘点文章很多。可以看看雷锋网创始人林军的著作《沸腾十五年》和《十亿美金的教训》,里面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
另外,去年发生的陈天桥体帝国的种种恩怨、雷士照明吴长江与阎焱的矛盾、团购24券与拉手的悲剧等等,都是创业者与投资者的各种互相坑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