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圈内的“私募模式” 经纪人的奇思妙想
买入还是卖出?
6月,中超将进入休假期,但以球员为核心的“转会”市场仍然运转。16家俱乐部开始物色人选,为下半程的联赛广积粮、深筑墙。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球员增补的背后,多了一批职业化的“操盘手”。这些被称为“中国足球经纪人”的人士,手握重金,通过自己的“嗅觉”洞察各支球队的需求,在世界各地完成“交易”。
长久以来,国内足球队引进外援的方式主要依靠猎头的资源。后者获得独家的俱乐部交易信息后,寻找相匹配的球员资源,赚取佣金。而今,效仿南美一些国家的"私募模式",是另一种路径:通过资本的介入,让球员的买卖变得更加商业化。
足球圈内的“私募模式” 经纪人的奇思妙想
“是时候要将足球经纪做成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了。”王原说道,他是国内最早拥有国际足联经纪人牌照的24人中的一位。
“增值”的转会生意
就传统的模式而言,能否获得优质的球员资源,完全视球队与球探之间关系的深度而定。买方无法像国外一样可以获得球探提交的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让每一名球员的开发价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数据直接体现。除此以外,球探的经济回报也具有不确定。
而在欧洲、南美等地,经纪人的提成佣金制度相对规范,佣金比例在转会费的10%-20%不等,而球员工资部分,经纪人能够得到的佣金相对低一点,在年薪的1%-5%。
“如果说足球经纪真的可以找到理想的商业模式,那么就只有效仿南美一些国家的"私募模式",这种模式倒是有一些商业上的方法论可寻。”前国际足联驻华代表朱晓东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这种“私募模式”中,球员的培养演化为“风险投资”形式:经纪人利用募集过来的资金,帮俱乐部从南美等地买球星苗子作为投资产品,并约定二次转会收益分成比例,这样球星转会形成的差价,为卖家提供了盈利的空间。
这种“私募模式”在足球圈内也被称为“第三方所有”,即球员的部分经济权益归除所属俱乐部外的团体所有,允许投资者从俱乐部手中购买球员的部分所有权,使其能在将来该球员转会时获得一定比例的转会费。目前这种模式正风靡南美、葡萄牙等地区,其中葡萄牙经纪人门德斯名下的Gestifute公司以代理83名球员、教练,市场总价值5.36亿欧元冠绝当今足坛。他麾下的明星包括C罗纳尔多、穆里尼奥、法尔考、佩佩、迪玛利亚等,仅仅是2007年一个夏天,门德斯的交易额就高达1.5亿欧元。
而王原目前在张罗的便是要将这种“私募模式”引入中国,让国内的球员经纪业务加入更多“金融元素”。王原在去年多次考察南美后决定效法“私募模式”,这一举动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认可,也得到了七八位持证足球经纪人的支持,而目前在中国还活跃在市场上的经纪人估计为12人。
2010年恒大介入足球领域,接连的大手笔投资带动了整个球市的回暖,中超球队纷纷加大了投资在转会市场上的预算,中超在2012年的转会投入超过25亿元,而据部分持证经纪人向记者反馈的信息统计,2013年中超投入预算将近30亿元。
但据上述人士分析,中超俱乐部过于依赖单一的广告收入,成为其它产业的营销工具,因此将近30亿元的高投入难以长期坚持,届时单纯依靠俱乐部投资方的资金很难满足购买球员的需求,私募基金的模式利用外部资本与中小型合力来培养球员,形成俱乐部出平台,私募基金出球员、出资本来塑造球员的模式。
“如果还想将足球玩下去,就必须借助外部资本来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做的这个球员基金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王原表示自己正在忙活的生意就本质上来说是帮俱乐部找钱。
“王哥(王原)的模式让足球经纪变得更系统化和规范化,实际上更有利于中小型俱乐部选择优秀的球员。”入行稍晚的持证足球经纪人刘斌表示,伴随着中国足球被纳入到世界足球的版图内,即便是广州恒大这种中超劲旅在欧洲豪门面前也无法形成品牌溢价能力,中国的俱乐部势必要像南美、葡萄牙等地区的俱乐部扮演着向欧洲豪门输送球员的角色。
“合伙人”缺失
在国内,已经有部分商人意识到买断球员的重要性,2011年万达集团正式启动“中国足球希望之星”项目,由西班牙派出的专家在全国近20个城市的460余名U13年龄组中精心选出了30名球员,按照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规划,这30名小球员将分散融入到三家俱乐部相应年龄段梯队中,接受与西班牙本土球员完全相同的培训,等待球员成名时再将他们投放到转会市场上获利。
王原作为一个业内资深经纪人,在财力上是无法与万达集团的阔绰出手同日而语,只能依靠融资等手段解决基金的资金问题。如果仅限于在足球圈内融资,一来融资金额有限,二来无法形成真正的社会资金注入到足球产业当中,一旦俱乐部投资方的投资热情消逝将无法承担解决俱乐部购买球员的任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