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审核权下放到深交所之后,监管层与交易所之间怎么分工协作,又怎么衔接?
证监会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证监会正在筹建一个新的部门——上市公司监管二部,负责创业板的监管。“目前还要走相关程序,没正式挂牌。”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新部门的具体职能也尚未完全确定。”
记者获悉,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原副主任赵立新,将主持上市公司监管二部的工作。
某券商投行人士猜测,新成立的上市公司监管二部,将主要负责创业板公司的监管,其职能范围与上市公司监管部类似。
具体到工作衔接,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根本不是问题。“因为目前发审委发行部预审员的很多成员均来自两大交易所。”
不过,他颇为担心的却是市场化改革机制是否能执行到位的问题。这一疑虑也是投行业的心病。
“谁来审核只是制度上的安排而已,交由交易所审核是国际惯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大势所趋。”上述投行人士称,“我真正关心的是,权力下放交易所之后,再融资审核是否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流程与操作上是否能再透明一些?别最后还是换汤不换药,空欢喜一场。”
上述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责令深交所,将创业板再融资及相关规则流程向全社会公示。
修订再融资审核制度,制订相关配套法规
创业板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跟整个审核制度有关,发审制度需要改革。
今年年初,证监会首次公开IPO发审流程,以及将招股说明书预披露时间提前至发审会召开前一个月的做法,广受市场赞誉。
业内人士预计,由于再融资由于从头到尾影响着市场,因此是一种过程审核,随着再融资审核权的下放,再融资监管重心也将向过程监管过渡。
一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创业板的再融资,其核心还是要看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此外,公司此前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规范也是重中之重。
另据记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也正在加紧修订之中。其中,再融资审核修改的内容主要涉及加强市场的定价机制、弱化行政监管、简化审核程序、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
今年两会期间,陈东征递交的三份提案中,有两份分别是建议修改创业板审核标准,以及建议针对高管不同时段的减持行为执行不同的税收比率。
陈东征认为,创业板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跟整个审核制度有关,发审制度需要改革。他指出,在企业上市的标准中,其中一条规定企业的增长须不低于30%,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采用财务等各种手段拼命做业绩,结果上市之后业绩就变脸。他认为其实只要实现增长即可,没有必要过分强调高增长率,30%这一标准应该去掉。
此外,中小板上市公司一直存在“重首发、轻持续再融资”的现象。不仅如此,上市后一些高管为了套现涌发离职潮。
“上述乱象,都亟须制订再融资相关规则,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理性引导,且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某投行人士说。
事实证明,只有拥有过硬的业绩和规范的公司治理,才能持续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且经历时间考验。而一次性超募不但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提升业绩。
监管机构显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不仅利用一系列新政规范约束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而且将对上市公司的分类监管引入再融资审核。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在证监会针对“铁公鸡”的一系列新政的威慑下,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也响应证监会号召公布其分红预案。甚至一些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也加入分红大军,就是为了通过增发融资预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