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消费者向本报举报:C2C网站不愿打假放任假货继续销售
网购平台沦为假货的集散地,行内估计假货比例在30%~50%。本报记者近期接到多起消费者举报:很多购物网站不但不积极打假,收到举报后也只是将假货退回商家,使卖家有机会继续售假和欺骗消费者,而监管部门至今未有明确的法律予以惩罚。
假货泛滥于网络已是不争的事情。以安利为例,该公司曾委托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对国内某知名大型网购站点的49家网店进行了抽样购买和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46%为假冒产品。从整体看,C2C网站假货交易曾经一度占据其总交易量的七成左右。一些网站尽管最近引进了大量品牌商品,但其假货比例也依然超过三分之一。
大多数C2C网购平台对商家售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者也拨打这些网购平台的消费者热线,这些平台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声称“除了执法机关之外,无权扣留该商品和无权帮消费者解决双倍赔偿”。事实上,这些网络商家根本就不愿履行《消费者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也不理睬有关“双倍赔偿”或“假一赔十”的规定,而网购平台承诺的“1亿元先行赔付”也基本有名无实。
再者,这些网站还人为设置繁琐且互相冲突的程序。如申请退款了就不能投诉;明明已发生了交易纠纷、举报了卖家,在卖家的“信用评价”一栏仍显示为“超过360天无退款纠纷、超过360天无投诉”。
其三,网站将收到的假货仍退回,使卖家有机会继续售假、欺骗消费者。消费者何小姐称,消费者为获得退款,只得修改了退款协议并按要求把假货寄回给卖家。“那卖家不是可以继续拿这个假货骗人吗?如果卖家死不承认售假,网站也不能承诺处理结果,他就可以一直售假呢?”何小姐不解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