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赚五万,苦做内销一年后,王力帆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进军国内市场的突破口。
王力帆是江苏苏州一家外贸企业的老板,生产的童装、玩具,主要出口欧美。自1995年开始做外销,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出口曾经达到6000万人民币。
“但从那以后,出口额逐年下降。”王力帆说。2007年出口4500万,2008年则只有2500万了,再加上2008年原材料价格疯涨,“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他说。做外贸十几年,王力帆经历过一年赚上几百万,也经历了一单赔十几万,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把目标瞄向了国内市场。
“形势逼着自己去考虑做内销了。”但很快王力帆就发现做内销远比做出口难得多。
首先是渠道。“我们的产品要想进大型卖场,名目繁多的上架费、推销费、促销费纷至沓来,还有一堆‘潜规则’,成本太高了。”“林林总总的各种费用叠加,价格就上去了,而且我们的童装和玩具定位一直是欧美中高端市场,放在国内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价格。”接着是知识产权,“你辛辛苦苦设计的产品,别的厂家很容易就仿冒了,他用更差的材料来做,你在价格上和他比,根本没有竞争力。”
2008年王力帆下决心拿出700多万,通过传统方式开拓国内市场,但一年下来销售额却还不到1000万。“利润比成本还低。”原因就在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店铺、人力资源耗去太多资金,而在国内市场的信用度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建立起来的。
对外贸企业而言,内贸与外贸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包括交易方式、交易规则以及结算方式均不同。外贸按国际标准运行,信用程度高,信用证制度、合同、品牌保护制度等都规范而完整。“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看样订货,一次下单,货到付款。”王力帆说。
但国内商品零售行业的规则就复杂多了。进入超市需要付入场费,货款拖后3个月结算还算好的,且不合理费用名目繁多,潜规则横行。大部分外贸企业看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望而却步。
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王力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到网络销售之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2009年,他参加了由阿里巴巴集团发起创办的网货交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