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IT从业者 凭借眼光建网站 个性名称揽顾客 倒腾十年没玩够
看新闻、浏览网站、通过业缘关系咨询朋友、看准了便下本金投资,不用坐班、没有同事……对于33岁的郝鹏来说,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炒的不是股票也不是房子,而是域名(互联网上企业或机构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从他投身这一行到现在,已有整整十年光景。
域名就像文物,投资时纯看个人眼光,郝鹏这样为自己的投资品下定义。有些域名积压在个人手里,一直卖不掉。有些域名却行情看涨,买卖间差了几十倍甚至百倍。
“我充其量只是一个中小型投资者。”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十年后,郝鹏十分平静,缓缓说起了他一个人的职业旅程。
开端 凭借兴趣 把名字注册为域名
11年前,毕业一年的郝鹏是一名IT从业者。每天与网络打交道的他,比谁都更多地接触域名。那时,他月收入3000元,算是高收入。
他凭着自己的兴趣,注册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域名,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haopeng.com”。“1000元可以买两年。”他第一次从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来完成人生的一个小小梦想。
那时,他完全没想到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并且赚钱的行业,他只是觉得用名字来命名一个网站,是一件很帅的事。
然而,同年年底,“business.com”这个域名在美国以750万美元成交,成为了域名交易史上的一段奇谈。还有人说,在几年前,投资者一共花了60万美元买了china.com、hongkong.com和taiwan.com的域名。
这些故事刺激了一些人投身到这个在中国尚不成气候的行业,有先见之明的人开始投注大笔资金,注册域名。上至中国的省份县市,下至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数字英文,都被大规模注册。
这些人中,就包括郝鹏。2000年时,域名的价格已从一千元左右使用两年,下降到五六十元使用一年。
于是,他开始每个月固定从月工资中抽出一些资金,注册域名。许多都是个人的爱好,他想着日后要自己经营这些网站,投资性质的域名比例并不高。
盈利 第一桶金 赚了近百倍
2001年初,郝鹏卖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域名:gaofeng.com。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买下的域名真的可以挣钱。
五六十元的投资,而卖了5000元,近百倍的利润,让郝鹏尝到了甜头。
于是,他开始每个月从3000元的工资中抽出一千到两千元注册域名,产品、常用词、日常用语的双音节词成了他投资域名的主要拼写来源,如“lixiang.com”(理想)、“jixiang.com”(吉祥)等。
但很快,他发现,并不是所有域名都能卖得又快又好,这是一个长线投资,投资者必须能耐下心来,因为域名这个东西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人并非一定要买这个域名不可。
这一年来,网络新词越来越多,比如“山寨”这个词的域名,购买者应该持有很久了,始终没有太火。
随着这个词最近几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个域名的点击量也增加了。
对这些词,郝鹏有自己的判断模式。郝鹏认为,做这类投资,得找出较好的时机、找准价位抛售,相对而言更为麻烦。他不太想投资这类域名。
2001年至2005年,全世界迎来了互联网的低迷时期。郝鹏坦言,那几年,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别提挣钱了。
“守得住的人,熬过那几年,就能赚回来。但那会儿,业内很多人都放弃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这期间,一件事给了他希望。
2004年前后,一个年轻人来找他买域名,只说自己是普通的毕业生,几个朋友合伙办公司,想申请“tianji.com”这个域名。郝鹏念其创业艰辛,并没有漫天要价,几千元就将域名转手。几个月后,待郝鹏再登录这个网站时才发现,买下这个网站的人竟然是新浪的前副总裁。
“我一下子就受到了鼓舞,这说明我的眼光得到了IT界名人的赞同。”他说。
郝鹏放平了心态,只将这个行业作为自己的副业投资。有正经工作的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一直坚持每年2万左右的域名投资,但已经并不急于转手。
随着砸得钱越来越多,周围的朋友觉得他是个怪人,并且不理解他的行为,但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妻子一直尊重他的爱好,给他鼓励。
转折 勉强“保本” 遭遇互联网低迷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