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线能做的事情在最近十年膨胀起来,但Web的初级程序设计难以为继。那样的威胁会使世上最大的创新引擎夭折——直到一小组Web竞争对手合力挽救它,Web已经显老了。
从表面上看,Web似乎发展良好:网站在过去的十年里发育生长,变得更加强大和聪明。与1990年代主要显示静态文本和图象的网站不同,2000年代的网站能够做很多事情。我们能够在谷歌地图上操纵简笔人物画,并把在现实场所拍摄的照片带出。然而,在表面之下,由于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元素在最简单的网页上常常不能连续而流畅地播放,这个“Web 2.0”时代还需要许多带子和胶水。(相关阅读:细看Web 2.0的三大技术特征)
为了把一切聚集在一起,网站开发者需要帮助:他们避开原先使Web兴旺发达的开放程序设计标准HTML找到帮助。视频要达到可以播放而电脑动画也可以跑起来的地步,网站就把一些专用程序添加到他们的站点上——这些程序采用貌似未来主义的名称,如Flash和Silverlight(银光)——并迫使用户各自下载相应的“插件”来运行程序。那样使网站变得复杂,响应缓慢,足以使PC讨人厌。可是对于未来的计算平台——移动设备来说,这往往是不可接受的。别忘了,移动设备屏幕小,而且有连接不稳定的倾向。
而且,那个问题对进一步削弱Web的发展添油加醋:种种应用的兴起。这些为诸如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等特定设备定制的应用程序从Internet把信息、电影和游戏发送出去,使用户不必前往WWW上的某个页面。确实,有人谈论各种适合应用的“开放平台”;与由Apple管制的应用商店大不相同,Google的机器人市场(Android Market)让任何开发人员开发可用于运行Android操作系统的设备。不过,这是一个有限的开放形式,远未达到创建Web的理想:任何有机会接触或使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或利用在线信息。
Web出现之前,上网是可能的,不过,那时许多人是通过闭路式服务,如Prodigy、CompuServe和America Online上网的。直到Web作为公共平台冒了出来,用HTML的共享DNA阐明其开放性,Internet才转化为世界上经济价值最大的发电机。然而,时光流逝,Web的地位岌岌可危。
幸好,少数关键人物把他们之间的较量放在一边,并领导了一次起义,及时给予Web另一次机会。
意外而成功的行动
当蒂姆·伯纳斯-李于1980年代末想出编造一张巨大的网,把各种文档互相链接起来的时候,他需要某种手段告诉这些网页如何表现并且怎样互相链接。当时,没有完全胜任这项任务的计算机语言,所以,他就自创了超文本标记语言。成功实现的HTML是一组标记的集合,帮助组织文档,以便计算机能够加以解释,恰当地显示并相互链接起来。久而久之,HTML成为伯纳斯-李的WWW的母语。
Web开发人员用HTML编程,告诉浏览器遇到网页时要做什么。本质上,程序员是利用一本标准化的词典识别网页的哪些部分是图像、文本、下拉式菜单等等。至关重要地,HTML本身体现了这样的理想,知识意味着要共享。与把程序代码隐藏起来的专有软件不同,HTML让任何人都能观看其作品并从中学习。访问《纽约时报》网站,点击Web浏览器菜单上的“查看”,然后是“源代码”。现在可以看到,Google获得站点描述的位置,因为nytimesco.m嵌入到HTML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