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网络新兴事物,人肉搜索意外地发挥起公民监督、表达民意的作用,同时也因其衍生的网络暴力和对个人隐私的亵渎广受诟病。2010年,人肉搜索依然发挥着强大的威力,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针对人肉搜索的监管开始提上日程,今年以来,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寻求立法遏制“人肉搜索”的做法引发热议。
信息分享助力人肉搜索
从“女子虐猫事件”、张殊凡事件、网络第一暴力案“死亡博客事件”,到“华南虎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周久耕香烟门事件,以往这些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无不显示了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2010年,人肉搜索依然长盛不衰,威力无穷,探寻“犀利哥”身世、微博“捉奸门”,“小月月”事件……人肉搜索的威力依然强大。
人肉搜索引擎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为它与百度、Google等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际网络和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寻求答案。
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站、微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可以随时在线、随时分享的网络空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发网络化,分享模式为人们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这个流行“晒”文化的年头,网民的踪迹更加有迹可循,个人隐私无所遁形,这无疑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
硬币的两面:游走在监督与暴力之间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发表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在当前监督渠道不太畅通,公权力的信息公开制度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作为网络监督其中之一的人肉搜索无意间已发展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利、表达公民意愿的工具,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监督体系的完善。
在弘扬社会正义、维护社会道德方面,人肉搜索以其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抑恶扬善,维护着对真善美最本真的追求。
然而人肉搜索就像一把双刃剑,被贴上“反腐利器”、“社会正义和道德维护者”标签的同时,对他人隐私的漠视和任意践踏俨然发展成一种网络暴力。网络如同一个扩音器,任何弱小的声音都因它的延展性而被无限放大。个人信息一旦被公之于众,生活随之将被严重骚扰,这对当事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因隐私泄露所引发的潜在危险也令人不寒而栗。
如今,网民一遇到不公事件言必称“人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行为,一方面起到了宣泄情绪的作用,但若发展到肆意践踏他人权利的地步,显然无助于整个社会和谐、理性价值观的塑造和尊重他人隐私的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