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光棍节全场五折大促销,可谓是high翻了商家,high翻了消费者。但是,期间的一个小插曲引起了在线支付行业的关注。促销当天,由于订单量大增,导致银行的网银系统瘫痪近20分钟,消费者和商家无法完成交易。
亿邦动力网顾问、易商务创始人兼COO包文青当时称,“在线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但是又因为和银行的系统相关联,所以还需要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子商务网站本身等多方面的协作和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更多深度内容,欢迎阅读:整合大背景下的电子支付将如何发展?
回首2010年在线支付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梳理和盘点的: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央行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上线、电商界大佬纷纷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为第三方支付“正名”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网站上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全文,办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该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12月底,1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央行官网发布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公告,业内人士预计,首批牌照或将在本月底发放。
无论牌照最终花落谁家,毋庸置疑的是,首批非金融支付机构正规军的诞生,将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易观国际预测,获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有望加入超级网银。而一系列兼并、收购和融资浪潮即将展开,第三方支付行业将风起云涌。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认为,牌照监管下,第三方支付不再是小公司能够承担的事情,今后更多的是巨头们的竞争。他指出,虽然去年在线支付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却在放缓。
“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并非能够一直高速发展,当用户数达到一定水平后,市场规模也相应遭遇瓶颈,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竞争也必定愈加激烈。”张萌称。
可以说,2010年是第三方支付发展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中国已经存在有300多家企业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但是行业秩序比较混乱。央行《办法》规定,所有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必须在《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否则不得从事网络支付。
为第三方支付设立了行业进入门槛,这意味着不达标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市场;另一方面,也给那些规模较大,信用能力较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使它们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处在政策“灰色地带”的尴尬,给它们吃了“定心丸”。
但是,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日期的一再推迟,不禁让人们对支付牌照究竟能不能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正名”的效力究竟有多大,心存疑虑。
“超级网银”叫好不叫座
2010年8月30日,备受关注的央行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正式上线,目前仅开通对公客户。当时有传言称,国家队将依靠“超级网银”逐步封杀民营第三方支付,随后央行表示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后将被允许加入超级网银,传言成为一场虚惊。
但是,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亿邦动力网,“在线支付作为一种虚拟的货币交换形式,跟整个金融体系是有密切关联的,在线支付在给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同 时,也使很多资金处于金融机构的监控之外,超级网银的推出,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影响,应该还是有的,而且央行推出这样的产品,也是在逐渐引导消费者的支付 习惯。”
通过对多家商业银行的电话咨询或走访,亿邦动力网发现,上线近5个月的超级网银依然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叫好不叫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