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后台数据看,几万个通过申请和正在跑的各类应用中,个人及小团队开发者占比不足20%,却,许多迹象显示,他们才会是微博上的创业之王。
真的吗?这些应用从表面上看,并不是好应用啊,你我大可用所谓的“7天应用”来形容他们:从推出第一天起到用户抛弃他们的时刻,一般也就是7天而已,一般集中在“轻娱乐”领域。比如,测测你的桃花运、现在的星座运程等。轻娱乐在现在的互联网上也是一个流量多发领域,都是用完就走,乐一乐就好,没人会当真。
但在微博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些“轻娱乐”及其背后的团队正在感受到以下至少三个方面的机会:
一、“轻娱乐”及团队在快速自我升级;
细心去看,做这些轻娱乐的开发者,要么是个人,要么就是两三个人凑在一起。其共同特点是:
关注平台更甚于关注业界。我认识的南京的一个开发团队,居然会在凌晨3点发现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技术人员在几分钟前更新上去的新API,他们也能如数家珍地指出平台方都没能发现的技术文档错误。
快速反应。一个应用的开发在几天内迅速完成并提交给平台。在平台,累计提交几十上百个应用的团队比比皆是。
关注数据和用户反馈。用户为什么喜欢那个应用?同样的位置推荐为什么其中某个应用的授权量比我的大?消息如何设置会让更多用户自发传播,并继而带来更多新用户?
这些特点导致应用虽然还很“轻”,但其中的理解却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深邃。在我几次长差中,拜访这些开发者,他们所谈及的对微博的理解和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其中许多甚至是平台方都闻所未闻。这些特质,注定会在其中脱颖而出一个引领爆发的应用。
后台数据也在倾向支持于这种迹象。现在一周之内冲过百万授权用户,半月之内迅速达到几百万的应用也已经比比皆是。一些“轻”娱乐大有变“重”的倾向。
二、微博应用外包Cye市场悄悄发展;
这个市场现在还不知道会不会足够大,但起码已经足够部分小团队贴补点家用。市场的源起和微博营销有点类似:
许多互联网公司都第一时间进入了微博开放平台,注册或提交了应用。从观察看,对人力资源的呵护和对KPI的快速追求,让企业往往会追求第三方服务公司来协助自己微博上的效果推进,这直接促成了现在微博上盛行的微博营销生态圈,和几百家微博营销公司。也让几家开发微博商业工具的企业直接获得了投资。前者是草根微博主的最爱,后者是风投现在下钱最多的领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