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刚是创业工场的创始人,知道创新工场的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个山寨货,但事实上这个机构已经运营了5年,投资并支持了更多的创业公司:中文在线、易查、易宝支付、豆丁网、至德讯通、通卡等等,已有二十多家VC投资了创业工场所培育的企业。
麦刚最早的投资经历可以追溯到1999年,是业内非常资深的早期投资人,创业工场是他把创意转化为企业的最好方式。不是随便投些钱而已,而是创新理念和严谨过程的共存,这就是创业中“艺术”和“科学”的结合。Tech2IPO带来麦刚的独家专访,解读创业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怎样选择一个好的创业方向。
Q: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互联网领域创业?
麦刚:一是因为中国人价值观单一,太多人想成为成功企业家。二是觉得其他途径没法混了。这样只能在互联网这个相对来讲还比较公平的环境来创业。第三是过去互联网创造了很多效应和神话效应。但现在创造一个伟大公司比中六合彩还难,太多人怀揣着伟大的梦想来创业,最后绝大多数不会成功。
Q:什么样的创业公司算是成功?
麦刚:很多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公司。甚至是伟大的公司。就像喊口号一样,我要做下一个Google,下一个XXX。这样太累了,而且给自己设定的标杆太高,很难脚踏实地去做事情。我觉得应该把伟大这个范围和概念扩大,切实为用户服务的公司就是伟大的公司。如果不能上市。做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小企业,创造利润,创造就业机会,履行企业公民职能,就是成功的。创业者不能把成功变成负担。
Q:对现在的这股创业浪潮有什么看法?
麦刚:我的心情很复杂。看到很多年轻人这么艰苦地追求理想,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过程。我知道大部分人会失败,但这种过程让人很感动。我最怕的是大家没有明白创业风险,创业失败带来的压力,会盲目乐观化。所以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要明白,绝大多数都是输家,愿赌服输。把风险看清楚了,再来玩。如果说对这个有一知半解,认为别人能做我也能做。那可能梦想很大,结果却不会好。
我觉得大家把创业包装过度了,美好化了。包括对于投资、创业和天使,这是不负责的。大家都是把最后的胜利者包装的很漂亮。我想起来一种情形,古罗马斗兽场,权贵在上面坐着看,你们玩吧,最后赢的给你荣誉。我在这个行业太久了,我想说媒体上所报道的事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听说某人的创业成功很容易,那是因为他之前的积累和辛苦你并不知道。
我所倡导的是:把创业的风险说明白,让大家的意识和期待是同步的,不能误导别人。不能总是在说:大家都创业去吧。
Q:您对创新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麦刚:创业工场自2005年成立,我们一直在努力创新。不过,创新太难了,很多情况下甚至就是误打误撞,这比单纯的复制国外的模式难多了。
但更多的情况时国内投资人不买帐。不买账有两种情况 1. 看不懂,傲慢 他们不愿意去仔细了解创新,并给予足够的耐心。2 更可悲的是:他看懂了,也很欣赏,但是不能投。一方面他的基金期限不够长,没法支持早期的创新企业,更有可能是因为未来美国上市的时候,不给你很高的估值。你看现在中国有些公司在美国上市,中国人可能觉得很好,但估值很低。这就让投资人很委屈,他觉得他花了很多钱很多心思,但资本市场不看好。
所以我想说,创新多难啊。市场需要探索,团队需要很强的能力,投资方要在内容和利益上认同。所以就导致很多人直接来复制美国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能较容易成功,我并不觉得这是真正的创新。
Q: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复制美国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麦刚:因为美国有现成的模式,就更容易让创业者模仿,让投资人去了解,在国内的资本市场更容易融到钱。这就是一种偷懒。更可恶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矫情地修饰这是创新。事实证明美国模式不能在中国成功复制的也有不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