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在国内电台圈口碑不错。有天我在同步推上搜他,原版下载量好像是15万,偏偏下方有个蜻蜓FM黑*江电台版,只有区区5的下载量。为什么会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电台版,我估摸着,是技术公司找到媒体求合作,媒体领导一听,这么好的东西,合作可以,必须给我个定制版,一来我有面子,二来我感觉是自己的,三来这是创新业绩。——这就是国内大部分媒体对新技术的态度,拿来、占有、摆POSE。
实际上,真正的技术驱动型媒体,是抓住技术背后的数据。
浙报传媒高管在描述边锋、浩方的底层数据的重要性时,简直两眼放光:传统媒体丢失的用户转移到网上后,就是变成了数据。数据可以分析出受众甚至是具体到个人的,图谱形象、行为习惯、喜怒哀乐。有数据打底,精准营销、深度服务才不是空谈。
淘宝为什么生意好,因为他对商品的数据化处理比统计局还实时,什么好卖好什么不好卖一清二楚,做生意自然一往无前。如果把“生意”替换为“文化”呢,想象空间是不是更大,毕竟电视机只能买一台,高清电影可以买上几百部。
值得担心的是,大部分媒体以为微信上开放一些用户地域信息,微博上能看到传播层级信息,以为自己就是在玩数据化了。这个的危险之处在于,互联网寡头的趋势正在形成,今天新浪微博可以封掉南方周末的微博,明天也可以调低中国好声音的搜索优先级。
只有在自己的平台上,获取自己的用户数据,进行用户为导向的传播行为,才是正循环。
资讯变服务=多情环
“因为这双环无论套住了什么,立刻就紧紧地缠住,决不会再脱手,就好像是个多情的女人一样”
微信公共账号背后是情绪化的个人,以资讯提供共鸣服务;
一副台风登陆温州路径图,以及掩体寻找方式,在大众媒体上是新闻,对当地人来说是救命的服务;
蘑菇街上的菇凉分享自己的穿衣心得,附上购买地址,这是时尚资讯+电商导购。
谈资总是会过时,愤怒总是会消退,恰当场景下给予恰当资讯,才是不变的服务。
百度的搜索是服务、腾讯的通讯是服务、360的安全是服务、网易的游戏也是服务。
把资讯变成服务,都市类媒体一直就有这方面的觉醒,只是仍然过于居高临下。可以想象,三五个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坐在一间烟气雾霭的办公室里面,花上一小时决定了100万用户明天看到什么资讯,这样的运作模式下能多接地气呢。
宁波的东南商报去年开始运作妈妈知道项目,获取资源的手段是报纸版面,底子是孕妇知识互动问答,告诉有需要的孕妇怎么保健。这个项目,玩起了微信、APP、网站,WAP等花头,实质上,就是把报纸上假模假式的一问一答,做成了为孕妇服务的服务模式。
深圳晚报也有一个平板电脑的项目,切入点是免费赠送平板电脑给小区用户,这平板可以实现交物业费、呼叫小区服务等生活功能,也能看到深圳晚报的资讯,试图建立小区服务+资讯服务的新架构。
曾有两家以弹窗出名的互联网巨头联手做了个实验,一次推送了网上热传的和尚开房新闻,点击量极低,一次推送了当地菜价上涨一毛的资讯,点击量极高。资讯的重要程度,与其对个体生活的服务能力高低有关。
对于用户来说,传媒是什么,花钱买来的乐子罢了,满足了自己懒惰、找乐子、自我提升、寻找安全感等需求,满足了需求就是好服务。
资本优势=拳头
“拳头不像兵器,它不会丢失,也不能丢失,所以,以拳头做兵器,是需要必胜的决心和必死的勇气的。 ”
传统媒体已经很“穷”了,没有互动的采编体质,没有可视化的经营模式,没有分众化的传播渠道,穷到只剩下了钱!
影响力变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现在时兴的科技博客盈利者寥寥,但传统媒体已经经历过这一过程,大型传媒集团手握重金,大可以用资本买人、买时间、买技术、买平台。
就拿美国IDG来说,别看现在在搞风险投资风生水起,想当年在美国也是做传媒起家的,熊晓鸽当年还是个记者。
典型案例就是浙报传媒和电广传媒。达晨创投赚钱效应已令无数传媒集团眼红。而浙报传媒斥资近 32 亿人民币收购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 100%的股权。
此前,浙报集团和阿里巴巴合办过《淘宝天下》杂志,这是探索跨行业的合作;收过财新传媒,这是探索夸地区的合作;收过红旗出版社,这是探索与央级媒体的合作。所有的探索,都是以资本来推动。
这里面的内在逻辑其实很清晰。浙报传媒以上市为底,实现资产证券化,搭建资本平台;通过资本市场的操作,再涉足看似与传统报业无关的游戏业——实际上,收购边锋浩方,是买到了一个有现金流的成熟平台、买到数千万的用户、买到了一套成熟的数据管理体系、买到了一个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可以成长的虚拟土地。
“从单一的纸媒,到综合的全媒体;从单一的信息服务到综合的文化服务;从新闻资讯,到拥有阅读、游戏、娱乐、视频、体育、时尚等服务的大型文化娱乐互动社区”。这是浙报集团的野望。
去中心化=霸王枪
“一往无前 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能够立大功成大事,也都是因为这‘勇气’两个字。”
采编在地域、行业、服务、广播四个象限中找到平衡点,这是去中心化。
渠道从单向出口变成扁平化信息流转,这是去中心化。
经营的内在逻辑从宣传收费转变为服务收费,这是去中心化。
价值观从单核到多核,这是去中心化。
考核从数量、质量的畸形考量变成需求满足度考量,这是去中心化。
语境从说教变成说服,这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传统媒体的重构,是最痛的剧变。短则5年,长则10年,从一线到三线,从东部到西部,媒体版图必有大变化,倒下一批保守的,起来一批创新的。
KK在《失控》一书中说,不抹杀创新造型和进化空间又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答案就是搭建两个层级架构:下层是充满活力的“蜂群”式协作,上层则对产品或服务的最终质量进行把控。
媒体在上层的经营已经够多了,形成了传播模式、传播规律、传播路径的中心,现在,到了低头看看蜂群式架构该怎么玩了。
-------------------------------------------------------------------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讲述我所接触到的媒体转型方式,一半是正确的废话,一半是虚妄的构想。
哪种最靠谱?哪种最有前途?哪种离钱最近?我真不清楚,否则我就是在斐济享受日光浴,而不是苦哈哈地半夜写文章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