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扎堆前进的浩然大势下,不仅传统金融业开始回头反思学习金融业的互联网操作思路,监管层也开始对这块崭新的金融业态进行全面的调研、考察与思考。从监管政策的变化来看,后期出台胡萝卜加大棒的监管政策是必然的。
互联网金融分类
目前市面上的互联网金融大概可以分为六类,其中三类是目前中国运行时间和运作企业比较多,相对比较成熟的,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以及所衍生金融信贷服务、P2P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第三方支付为主的电商金融主要表现是阿里金融、苏宁金融,京东供应链以及腾讯电商的金融服务等,主要依托于自身的支付核心开展客户和数据积累,并集于此开展小额信贷和平台的理财服务,这也是目前中国发展最为全面的表现形式之一。
P2P行业是人人贷的表现形式,但在中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P2P,行业发展也是层次不齐,也频繁出现风控和体系流程缺失引发的平台倒闭危机,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但部分P2P,如平安陆金所,拍拍贷,宜信等在资产管理和流程风控方面较为严密,发展较为稳健。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如融360,91金融超市等,主要以提供金融产品的搜索和数据处理服务为模式,以平台模式积累流量,提高投资者和产品提供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和效率。
另外三类还不是那么成熟的互联网金融类型是:众筹模式,数据征信,互联网货币等。由于本身处在互联网金融的较高阶段,特别是数据征信和互联网货币,需要一个完善的信用社会体系做支撑,中国目前还处在信用社会建立的前期,包括人行的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等标准都在统一之中,还不完善。而众筹模式在中国缺乏法理支持,有非法集资风险,同时也受限于社会信用和风控管理,很难大规模推广。
扎堆前进,触碰底线
现在的情况是,互联网金融不是从一个点,一个方面开使经营,而是同时从好几个方面,好几个层次开始的搅局。
从互联网金融业态上,既有P2P,也有第三方支付的电商金融,还有金融服务平台等;
从影响程度看,既有传统银行业(如阿里金融的冲击),也有基金行业(如余额宝,百度百发等各种在线理财,还有证券行业,如国泰君安证券的帐户支付体系;
从受众群体看,既有紧金融屌丝的理财,也有高端客户的投资,还有部分机构业务涉及;
从监管方向的底线上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能否获得最终的金融牌照,特别是银行?能否允许互联网企业全面涉及金融业务,控股或者收购金融牌照?在具体金融业务操作上,管理制度、流程规范和风控体系该如何建立?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扎堆前进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读。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金融业确实难以承担起整个经济的融资和投资需求,金融产品特别是信贷在中国还是结构性的过剩,需要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金融监管确实落后于实际金融业务的进展,随着部分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的失范和错位,需要加强新一轮的政策明确和合适的监管,给予互联网金金融完善的法律地位和一定的发展空间。否则,互联网金融只会不断去触碰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禁区,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确定监管标准,这也是对金融社会生态负责的表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