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方向:胡萝卜加大棒
高层对于金融改革的决心使异常坚定的,表现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制度框架的涉及、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探索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密集调研……从以上种种现象都可以确定,金融改革是本轮经济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首当其冲的改革对象。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金融也的整体效率和运营质量,降低风险,促进资本和投资多元化。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生态和金融生态的结合体,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安全以及信息透明的数据化思维来改造部分金融业务,同时结合金融也的风控模式,开展特定用户的金融消费活动。高层的目的在于金融产业的高效改革,对互联网金融持支持态度,鼓励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监管政策,由于互联网金融扎堆表现以及调研的审慎,暂时没有明确的监管方向性文件。
出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过渡考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审慎经营原则,监管层的方向估计定调于“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既支持发展,也明确规定一定的政策底线,逾越了就给你敲响警钟。从P2P部分平台受到严厉处罚以及百度百发此次在线理财遭受调查等都可以看出,监管者一直在调教步伐太猛、忽视流程建设和风控缺失的具体经营者。政策允许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但也需要符合政策监管的底线,否则,就是脱离了金融的紧箍咒,必然会受到控制。
注重内部差异,分阶段标准化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渐渐在远离初创期,开始进入框架丰富期和战略的整合期,由于各个版块的进度不一样,大致上部分互联网寡头企业的金融化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如阿里金融,平安集团的P2P业务等。对于这部分具有标杆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层的政策鼓励空间会更大,估计给的胡萝卜也多,只要企业能和管理层之间保持频繁沟通,同时注意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差异化合作。而对于目前业务还不那么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政策的空间会相对小一点,给的大棒会多一点,并给出比较严格的政策底线。
互联网的监管,目前很难做到一致化、标准化,因为它不像传统金融那样有一致的业务标准和风控规则,况且大多数还是线上的平台运营,前期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从目前的趋势看,除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管理层只能先拟定几个大的政策底线和原则,至于细则,则需要对每一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做细分定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