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和天猫男装热销排行榜中,有这样一个品牌G(化名),靠分销起家,在天猫拥有数千家分销店。据不完全统计,销售这个牌子的淘宝店数量亦达到了3万多家。
老王,G品牌的品牌“临时拥有者”,之所以说他是“临时拥有者”,是因为这个品牌,由他在持有者手中签下了9年的商标使用权,时间从2011年到2020年。去年,仅靠分销,G品牌在淘宝以及天猫上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将近9亿元。
采访中,老王的一句话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这些故事很多都不能写,写的话我的品牌名肯定也要隐去。就如同很多中国早期的企业家,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不全适合写进教科书。
别无选择的选择
说起老王,他在男装圈内的知名度也许远不如九牧王、七匹狼这些公司的创始人,这也与其自身低调的个性有关。如果从1996年开始算起,老王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近18年。“初中还没毕业就去了北京,一开始从别人那边倒货,到后来自己上货,一点点积累起原始资本”,坐在杭州教工路的一家酒店里,这位身家上亿的服装老板第一次以接受采访的形式向我聊起了自己的创业史。
1996年到1998年短短三年内,他大概赚了几十万元。令老王记忆深刻的是,和当时多数老板一样,他也买了个大哥大,一万多元。他戏称,这权当犒劳自己。
不过就在1998年底,老王在生意上第一次受挫。1998年北方遭遇暖冬,他进了七八千件棉衣,“105元进价,衣服运回来以后,不冷了,卖不出去,最后没办法一件25块处理掉,一下子做赔了。”老王极力用简单的词汇,把那段不愉快的历史“一笔带过”。不过他也承认,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他的生意一直很不顺,期间甚至遭遇过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
所以,在老王看来,2004年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他和朋友两个人凑了9万块钱,在北京最好的批发市场租了一个档口。租金花去六万,他带着剩下三万块到广州“打货”。进了6个版,有四个版卖爆。那之后的四年时间里,他一直呆在北京做生意,每年也都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2008年经济不景气,北京男装市场也饱和了。那时摆在老王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北上去俄罗斯做生意,另外一种是南下广州。后来由于俄罗斯的“中国大市场”出了点事,被迫关门。他别无选择,只能只身南下广州。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老王开始接触到与G品牌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某知名男装品牌X。
我转变了 他们还没有
其实从2007年年底开始老王就已经在做这个男装品牌的A货生意。带着数年的男装行业从业经验转战广州,2009年正月开始,老王在广州的档口生意就特别好,一天能有几千件的订单。就这样,他做了两年X品牌的A货,同时也积累下了他的第一批客。
事实上,当时在广州做X品牌的A货生意的大商家至少有20个,不过,现在转型成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就只剩老王一家。
“因为我转变,转过来了。他们思维还没转过来,还在做这个品牌的假货。”提起昔日的同行,老王的语气难掩盖惋惜之情。有必要说明的是,从2011年开始,对X品牌的A货有关方面就查得就比较严了。
与其他商家选择“坐以待毙”不同,老王觉得必要打一个擦边球,找一个与X有类似商标的品牌,如此一来,既能稳住手下那些只认X的代理商,又能避免在销售A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不久,G品牌进入了他的视野。“我叫商标持有人卖给我,但是他拒绝了。”无奈之下,老王只得花高价与对方签下9年的商标使用权。周围不少朋友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几近疯狂,甚至有点傻。不过老王坦言,当初也不是没有想过要自己创立一个品牌。不过从他这边批发男装的商户只认带有X品牌的商标,他也只能顺势而为,满足底下客户的需求。
“你有没有想到会把G品牌做到今天的规模。”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老王时,他只是微微一笑,“很多事都是水到渠成的,我是安徽人,当时做X男装A货的商家中80%都是安徽人。2012年X的货查得更紧后,那20多家商户全都倒掉了,他们下面的代理商也就全部投靠到我旗下了。”正是带领这些人,老王开启了他的G品牌征战历程。
品牌扩张,绕不开的是铺货问题。老王的策略是先抓杭州、上海和北京这些男装大市场,“这些地方的一个经销商签个三五百万元问题不大。我就先给他们铺货,这样他们才能有资本和别人去竞争,重点是他们拉货还可以欠账。”把网铺开后,找上门来向老王要代理权的人越来越多,就这样,老王的网越铺越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