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08年期间,非洲是世界上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年均增长率为5.6%。在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中,大宗商品贸易繁荣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原因还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结构性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及竞争壁垒的降低。与此同时,国外直接投资大量涌入(这些年来增长了两倍以上),其中包括来自海湾国家和亚洲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投资。
这十年间,尼日利亚和南非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吸收了大部分国外直接投资,但是,过去的三、四年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例如,在非洲东部及北部,新投资开始进入旅游、制造、金融服务、电信和建筑等非资源性行业。此外,加纳、纳米比亚和赞比亚等较小但是表现优异的第二梯队国家,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概言之,近年来,随着许多非洲政府实施结构性改革提高其经济的吸引力,国外投资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要保持国外投资流入,非洲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和法律框架、建设金融市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基础设施,并深化区域一体化。
战胜全球萧条 非洲尽管遭受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2009年的增长率陡降至2.5%,但是,还是避免了衰退。危机的影响因地区和国家而异,不过,总体来看,增长的下降不像预期的那么严重,从而能够迅速复苏。与非洲其他地区大相径庭的是,南部非洲受到全球危机的直接影响,原因是该地区资源丰富的国家依赖出口,容易受到发端于南非的“邻居效应”影响。但是,随着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反弹,该地区许多国家都应能很快复苏。北非的几个中等收入国家,尽管与欧盟联系更紧密,但遭遇却好得多,部分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更为多元化。
拥有大量储备的国家实施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和措施,主要目标在于减轻供给方的瓶颈压力。非洲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抵制如此大规模危机中经常出现的保护主义倾向。相反,危机期间,多数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都保持了审慎的立场,避免了保护主义措施,在有些情况下,还加速了改革,以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博茨瓦纳、加纳和塞舌尔群岛等国还利用金融救援措施,帮助自己大幅调整经济结构。
非洲大陆在度过经济低迷后,面临着如何迅速恢复可持续的高速增长这一挑战。2010年3月,非洲发展银行预测,随着全球复苏,非洲2010年的实际GDP增长可达4.5%,2011年为5.2%。尽管这种增长率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但复苏还是有着广泛的基础,有超过15个国家预计,2010年的增长率将在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