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阶段,保罗给予了这批中国员工最大的耐心,他为员工买来最好的机械工具,将图纸摊开为他们讲解。
可是完全从零开始的工人们,还是常常让他抓狂,他觉得自己像个幼儿园的老师:有时某个细节自己要解释5遍、10遍工人们才能真正记住;某些步骤被颠倒了又要返工;有些工人发现缺少某一种零部件的时候,经常擅自随便找来其它东西来代替;又或者安装起着固定作用的悬空螺丝钉时,工人没有自主找来铁垫加固。这些细节都需要保罗亲自纠正。除了这些技术活,保罗还非常注重教每一个工人怎么制定计划,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预计一个项目所花费的时间、需要的人数、资金、工具等等知识。
常年奔走于各个国家的保罗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是初次来到中国的他,对中国工人却很是头疼。他感觉这些中国员工对他总是特别客气,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他详细的部署和指示便不敢开展工作,缺乏冒险和创新的精神。
一次,当他看到一个中国工人用一把已经坏了的扳手继续工作的时候,他感到不可思议:这跟欧洲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欧洲的工人总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如果工具损坏了,他们宁愿不开工,也要等着领导换来新工具,不会让工具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他意识到,要提升中国工人团队的效率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变他们工作的观念。
不过,在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这些工人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比如现在的项目负责人林中,23岁的他刚加入公司的时候,对机械安装也是一无所知。第一次面对庞大的纺织机器的时候,完全不敢下手。保罗看准了他好强的性格,故意丢他一个人在厂房,让他自己琢磨。而如今的林中,俨然成为了Between的技术骨干,经常被派往全国各地开展项目。
由于之前在老东家工作时的人脉积累,保罗赢得了一大批欧洲跨国公司的信赖。很快,几家意大利跨国公司成为了保罗的首批客源,定单虽然不多,但每笔单子的周期性都很长,最少都在3个月,每一个项目都在50万到300万之间。而保罗也会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来安排自己的人员,有时只需要派出个别技术指导,有时则要组建整个安装团队。
“虽然中国的纺织机械水平已经发展得跟欧洲差不多水平,但是中国工厂还是习惯从欧洲进口,”保罗希望能在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开拓自己的市场,而中国人对于欧洲机械的信赖,又不懂如何安装之间的矛盾,也给了保罗的公司以机会。
与休闲慵懒的欧洲相比,保罗觉得中国人是勤劳并且充满激情的,“中国是一个处处充满生机和机会的地方,这太神奇了。只要有想法,就一定会成功。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虽然保罗觉得天天都充满了挑战和挫折,但是却并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阻挡他,让他懈 怠。
现在保罗的生意集中在上海和东莞,多是为跨国公司的中国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如何能开拓市场为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是他现在遇到的难题。他希望在未来,Between不仅仅能给中国的企业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也能真正成为中国企业的顾问。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