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案
基金会征集信息披露“点子”
中国扶贫基金会披露善款使用状况,称信息披露需考虑成本
本报讯 昨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挂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阶段工作报告》,但究竟基金会的公示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更多的捐赠者满意?
昨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表示,他们希望公众给他们出点子,在针对小额不定向捐赠者的信息透明度上,寻求一种既能控制披露成本,又能让大众满意的办法。
扶贫基金会公示善款流向
该报告不仅公示了基金会接受和使用捐款的数额,还将捐款使用方向、使用捐款后的项目进展情况以列表的方式进行了公示,并配发图片。
刘文奎表示,基金会总共接受了3亿元的捐款,已使用60%左右,还有40%没有用出去。紧急救灾阶段,基金会随时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示捐款和善款使用情况,但只有10万元以上的捐款才会对捐赠者有点对点的信息反馈。
对于更多项目的小额不定向捐款,刘文奎表示,基金会尚无法做到让每一个人获悉他的钱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只能全部归于公众捐款,并通过官网披露公众捐款执行的项目情况。
点对点披露难以全部实现
“没有办法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披露”,刘文奎称,如果算上网捐,有几十万人以小额非定向捐款的方式捐款给扶贫基金会。要让每一个人知道他捐的钱用在哪里了,是一个庞大的基数。要让这里的每一个捐赠人对透明度满意,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地震救灾期间,基金会有上百工作人员在开票据、接热线电话、接受捐款,有10个人在同时做计算机录入,还有一些专业的财务公司派来很多志愿者每天来帮基金会处理财务问题。刘文奎指出,很多民间NGO不仅缺乏人手,也没有多余资金,因为透明度的背后需要考虑的是披露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