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旧金山一名男子推出网络“遗产保险箱”服务,帮人们解决处理数字遗产这一新兴问题。网站介绍上说,只要登录LegacyLocker,通过简单步骤注册成为会员,每年交纳30美元或一次交纳300美元,就可以享受密码托管、网络内容备份等服务。使用者可以把包括电子邮件、照片、社交网站等一切网络账户和密码“放进”这个“保险箱”。网络账户可以分别指定“受益人”,以便用户将来过世后,有人能“继承”。使用者在世时,可以利用这个网站方便安全地找回遗忘的密码,也可以用来存放重要文件的电子版,无论何时何地,随用随取。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包括存放家庭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随着信件变成了电子邮件,日记转变为博客,相册变成虚拟的,原本在人们百年后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遗产越来越多地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这些数字遗产的处置问题。而上周社交网站Twitter宣布了一项在用户去世后如何处理账号的政策让数字遗产的话题重又受到关注。
社交网站成长的烦恼
尽管数字遗产这个概念在多年前就已提出,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事实上,在处理数字遗产方面有所动作的互联网企业并不是很多。此次社交网站正式面对这一问题也是迫于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Twitter规定,亲属在提供账号持有者已经去世以及他们有权处理后事的证据之后,可以选择删除或存档账号。前提是亲属必须向Twitter提供死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解释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提供Twitter账号名和证明死亡的公开讣告链接。
事实上,在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就曾公布过类似的政策。Facebook系统关于去世用户账户有两种可选对策:要么删除账户,要么保留账户供“缅怀”之用。跟Twitter提供的选项不同的是,Facebook的“缅怀”意味着逝者的账户依然存在于Facebook的系统中,而且其他用户还可以到其留言墙上留言。
之所以大型社交网站在数字遗产问题的处理方面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前头,是因为Twitter、Facebook等大型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已经庞大到可以与人口大国媲美的程度,因此这些网站需要处理的数字遗产问题更多,且社交网站的性质决定了其用户所留下的网络足迹对家人、朋友的意义更为重要。以Facebook为例,他们的用户总数在7月21日达到了5亿。如果Facebook是个实体国家,这个国家将拥有地球上第三多的人口量。在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中,每年有150万人去世。如今,65岁以上年龄群是Facebook增速最快的用户。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Facebook仅今年5月就新增650万人,较2009年5月增长了3倍。65岁以上用户的死亡率显然是最高的,所以今后的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