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姆·维斯从来没有登录过Facebook,直到2007年早些时候,她21岁的女儿在一次滑雪事故中不幸丧生。在那个时候,社交类网站的主流用户几乎都是年轻人。但当她知道女儿艾米·沃灵顿在Facebook上有一个账户后,处在悲伤中的维斯登录了这个网站去找寻女儿的照片。她找到了她所需要的,甚至更多。很快地,她与女儿的许多朋友联系上,分享回忆,看着女儿在网上写下的一些东西,她甚至能拼凑出女儿曾经的梦想蓝图。“看到艾米曾经对这么多人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让我感觉好多了。如果我没有登录Facebook,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维斯说。
尽管很多人能够通过数字遗产的继承获得一份珍贵的记忆宝藏,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一直是数字遗产继承难以绕开的难题。
弗里德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里记述的贾斯汀·埃尔斯沃斯的故事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贾斯汀是一名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身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他的父母希望能够登录他的雅虎邮箱账户,以收集更多关于他的生平细节资料。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直到法院判决后才同意提供。
雅虎公司的原则是保持账户的私密性。“我们对在雅虎注册的每位用户作出承诺,他们在雅虎网上的活动将被保密,即便在他们去世后也是如此。”雅虎公司的Cye.com.cn发言人詹森·胡里说。在法院支持家属的请求后,雅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了家属,而不是直接给出密码。Hotmail现在也允许家庭成员申请一张数据光盘,只要他们提供授权书和死亡证明。Gmail在这些文件之外,还要求提供一份死者寄给申请人的邮件副本。
Facebook规避风险的办法则是,不允许逝者的账户重新被登录。也就是说,继承逝者数字遗产的第三方无法把逝者的账户当作普通账户来用,只能去上面发表评论进行“缅怀”。这样一来,Facebook就不用去纠结到底谁才有权利使用此类账户,可以避免把责任扛在公司身上。
世界的数字化记忆
一提到文化遗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有一种世界文化遗产并不为人所熟知,即世界数字文化遗产,它也被称为“世界的数字化记忆”。如果将每个人的数字遗产汇总起来,互联网所承载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就形成了一种人类文化传承的共同遗产,是更广义的数字遗产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