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放松,放松就吃亏了!”近日,这句盛传业界的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在公开场合对汽车企业的“暗示”,颇受关注。
据悉,董扬所称“别放松”指的是汽车的油电混合技术。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正式出台。该《规划》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更加细致科学的划分,并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并且,曾经被冷落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也将被列进政府大力鼓励的产品序列。
对于上述信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晏一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从政策取向上看,的确是要加大对普通混合动力技术的支持力度。”
在电动汽车全球大跃进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让一度寂寞的混合动力汽车重新成为话题。
新能源汽车盛宴
新能源时代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似乎很少有车企能够回答。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开发新能源汽车的速度和决心。
能源的紧缺及全球节能减排呼声的高涨,将碳排放大户的汽车产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发展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更节能的传统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界的共识。丰田、本田、宝马、通用、奔驰及大众等汽车巨头更是早已启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和探索。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1997年,丰田推出第一款新能源汽车普锐斯,奠定了其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目前,普锐斯全球销量已经突破200万辆。有消息称,2012年,丰田纯电动车FT-EV量产版将正式投产。
在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潜心多年的本田汽车始终没有停止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脚步。1999年,本田就发布了“FCX-V1”燃料电池试验车,2002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商品化销售的燃料电池车生产厂家。而本田利用燃料电池车研发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研发的纯电动车,将于2012年投放日本和美国。
在电动驱动技术领域研究多年的宝马汽车曾在上世纪70年代小规模生产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宝马1602,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宝马集团相继推出多款电能驱动车型。2008年,宝马集团推出纯电动车MINI E,这是高档品牌中第一款能够日常使用的纯电动车。而宝马品牌第一款全电动车Active E也将于2012年在中国开展实路测试。
2010年6月,技术型巨头大众汽车推出5款新能源汽车,包括3款纯电动汽车和1款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以及一款中德合作研发的朗逸电动汽车。据悉,这三款纯电动汽车均采用锂离子电池,续航能力可达130—150公里,并且几乎全部在2013年可投产上市或者量产。
在2011年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成果成为整个展会中的一大亮点。各大车企密集发布的新能源车型令人眼花缭乱。据悉,此次车展上亮相的新能源汽车共有86辆,本田、福特、大众、丰田、通用、中国吉利、奇瑞、华晨、比亚迪等汽车公司此番纷纷推出了新能源车型,希冀抢占未来市场。
电动车神话
技术成熟的国际巨头大肆起舞新能源市场的同时,中国本土车企绝不甘心落后,在发展新能源的道路上,中国车企甚至一度以“弯道超车”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逐中。
“弯道超车”的依据来自于2001年政府在科技研究领域启动的“863”计划,在这项计划中,中国率先启动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实践。一些业界人士认为,相对于西方汽车企业长期专注于传统汽车技术的现实,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先天的优势,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攻关,中国车企已经完全有条件与外资汽车巨头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博弈。
为鼓励本土企业发展新能源技术,中国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计划。
2009年3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的态度非常明确。
同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在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方面,节油率在40%以上的混合动力汽车,每辆可获5万元补贴;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汽车每辆补贴25万元。
“弯道超车”不仅体现在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决心,更体现在新能源路径中发展顺序的不同。
公开的观点认为,在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电动汽车,将成为汽车发展战略的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而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主要途径。
有专家称,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技术相对薄弱,在节能减排的需求下,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另有观点称,我国可以通过大力兴建充电站,加速发展锂电池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 而2010年6月正式实施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甚至将油电混合动力产品只是归入了“节能汽车”类别,其补贴金额仅是象征性的3000元;而对纯电动汽车和插入式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分别达到最高6万元和5万元,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悄悄被排挤出大力补贴的序列。这不难看出政府对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决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