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电信运营商近来提出了智能管道的理念,以应对互联网背景下运营商面临的管道化挑战。请问,您如何评价电信运营商的这种策略?在数据业务移动化、高速化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
姜奇平答:移动互联网是电信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从技术本质上看,就是CT与IT的融合。CT与IT融合的结果,就是ICT(信息通信技术)。运营商光有语音核心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据核心技术。这不是指电信业通常理解的CT意义上所谓数据技术(流量和管道技术),而是互联网界理解的IT意义上的数据技术(把流量转化为数据增值收入的技术)。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面临的转型,是从只懂CT,转向精通IT。
智能管道现在的含义正在扩展,一种含义是定位于做管道,用智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做;另一种含义是构建智能普适网络,围绕这个核心建立网络数据子系统、用户数据子系统、业务数据子系统,如联通的做法;还有一种含义是做基于网络和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商,在这个前提下做高速协同接入、用户自助服务,综合感知良好的智能管道,如中国电信的做法。
我个人认为,管道与互联网服务平台有本质区别。对前者来说,智能化主要解决的是带宽与基础业务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对后者来说,转型成功的标志,应是互联网数据增值业务占收入比重的大头。运营商需要权衡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来决定自己的方向。对于把智能管道延伸到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策略来说,我认为对应用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非常关键。我们看到苹果和阿里巴巴都正在从应用中抽身出来,只做平台和API。这是赢家的做法。运营商如果忍不住应用的诱惑,走上封闭、排他的道路,就会把产业弄萎缩。
记者问:有观点认为,三网融合的终极道路是归入互联网,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三网融合是否是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中绕不开的一个必由之路?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有何预期?
姜奇平答:美国没有三网融合问题,它们是自然融合,三网融合是中国特殊的问题。其中广电的问题先放在一边,我们来看互联网与电信网融合的形势。观察美国情况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不是通信技术,而是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拥有数据核心技术的厂商(苹果和谷歌)手中。仅仅靠管道技术,哪怕是智能管道技术,在美国不可能取得全局的主导权,在中国也不可能。我国在发展移动互联网过程中数据核心技术不强,相较美国处于全方位的弱势。
我国现有管理体制在产业的业务管理方面的突出薄弱环节,在于无法聚焦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核心业务进行有效行业管理。目前的体制是电子、电信两网融合之前的体制,它的聚焦点在电信业务,这就造成了管电信内行,管数据外行的根本缺陷。而移动互联网的大走势,恰恰是收入重心从电信业务(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变,管理体制不能聚焦于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完全成为企业自发的行为。政府与企业的行业焦距不对,形成管理脱节。理顺之后的管理体制,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扭转由于管理空白加剧的我国移动互联网核心阵地失控局面。这是实的问题。我建议合并软件服务业主管部门与电信管理部门,或建立电子与电信协调机制,以加大产业融合扶持管理力度。至于广电如何融合进来,还有待观察。
记者问:互联网的发展总是能够带来惊喜。您认为,未来几年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是否会催生一些新的发展模式?
姜奇平答:宽带领域,中国有望在宽带用户总数、宽带网速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运营商围绕管道升级、拓展用户,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将围绕宽带视频网(包括无线宽带网)、IPTV等资源展开激烈竞争。而民营互联网企业的机会主要在增值服务方面。
移动互联网领域,掌握数据核心技术、数据核心业务并建立成熟商业生态的互联网企业将成为主要赢家,如谷歌、苹果;兼顾管道与数据增值业务的新型电信运营商可以维持住成功者的地位;局限于管道的传统运营商可能成为输家(以收入占移动互联网总体收入比重衡量)。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