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领域,美国将成为大赢家。在美国内部,基于开放源代码的IBM、谷歌成为赢家中的赢家,而采取“云+端”策略的微软处于退守态势;此外,甲骨文、亚马逊都可能成为云计算服务的赢家。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呈现客户大量外流及国外数据中心巨大强势进入的形势,主设备服务方面,IDC所需高端服务器主要是IBM、HP等提供,浪潮、联想等有较大差距;专业服务领域,神州数码等国内服务商有一定优势;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已呈现国外服务商“围剿”国内服务商的危急形势;电信运营商大举进入后,业务迄今不见起色;在与互联网应用紧密结合的云计算服务领域,阿里巴巴、腾讯都在加大投入,但高于美国3倍的国内云计算成本,使他们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受到战略牵制。
搜索引擎与数据挖掘领域,从短期看,谷歌无疑是当前的赢家,但从长远看,潜在的竞争者(如FACEBOOK)随时会浮现。关键问题在于,谷歌片面强调人机界面计算,并不符合人工智能的中道。未来搜索引擎,包括数据挖掘,都会向人机界面与人人界面结合的方向发展。未来的赢家现在还没有清晰出现。IBM、FACEBOOK在数据挖掘的商业应用上有很大潜力。
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域,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浙江将成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集群的世界范围的最大赢家,以数十家上市公司为依托的北京电子商务将成为资本赢家,中央企业成为产业链电子商务赢家。外商由于拒绝适应中国低收入市场特性,将继续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的输家。IT厂商和运营商面临选择,单纯提供技术性服务将成为输家,转型为技术与业务结合、应用与战略结合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或服务网络,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数字娱乐与数字生活领域,以腾讯、盛大为代表的民营互联网上市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均可能成为主要赢家。
新媒体领域,在高度竞争中,主要赢家将是互联网民营企业。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将是国内互联网民营企业的天下。包括视频在内的媒介领域的竞争中,早期赢家主要是内容提供商;随着产业升级,从产品业(内容业)转向服务业,不适应服务的国有企业和内容资源垄断者将成为输家。精准广告(包括移动定位广告)将日益成熟,推动互联网内容与渠道整合者将成为赢家。网络的日常生活化将成为未来主要趋势。微博更加适合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商业化需要较高的条件。
云计算不光是技术,还有潜力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其它创新都是商业模式层次上的,只有云计算是发展模式层面的创新。
云计算作为一种借助知识工具体系的产业发展方式,以前的服务业,是赤手空拳的服务业,是服务业的简单再生产;以后的服务业,是借助知识机器发展,是扩大再生产。云计算相当于在服务业的层面,把制造业升级的历史重演了一遍。
如果说,工业资本主义的中心是制造业,信息资本主义的中心则是服务业。二者在发展方式从小生产到大生产转变上,有许多十分相似的地方。制造业从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借助的机器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俗称铁公鸡),还有水、电、气;二是厂房;三是设备。服务业从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借助的机器体系,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如IaaS中的I。有人称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好比信息时代的水、电、气,这个比喻是恰当的。二是平台,如PaaS中的P,它相当于制造业的厂房。三是软件,如SaaS中的S,它相当于制造业的设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云计算是一场革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