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支付业务,听上去像是属于银行的奶酪,但这块业务确是被第三方支付做得有声有色;移动支付业务的奶酪,随着运营商获得在支付牌照,也将与银行关联度日渐缩小。谁动了银行的奶酪?谁更了解用户,更能赢得市场,谁就有权利分食这块奶酪。
2011年12月31日,辞旧迎新之际,央行公布了第三批共61家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名单。与前两次发放的27家和13家获牌企业相比,此次发放数量确实巨大,业内有人士称之为“开闸”。
其实由于主流的支付企业或适合进入支付领域的巨头,大都已获得牌照,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可能发放牌照会趋向严格。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核越来越严格,日后发牌的趋势将会适量减少、时间拉长、审批紧。”
不过,至少当下已经有百家获牌支付企业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此次最令业界称道之处在于,发放的61张支付牌照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公司终于齐齐获批,未来人们憧憬持证上岗的电信运营商将给银行业带来如何改变,冲击在所难免。移动支付领域有了三大强劲的对手。此次发牌的另一大特点是,获牌企业中,地方性预付卡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达到35家。
银行错失机会
据专家表示,当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电信运营商和传统银行这三方势力的业务边界,仅是由国家法律和监管部门所决定的,并非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所致。当下运营商获批支付牌照,或许证明国家监管有所松动,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三方业务领域都会发生变化,此时三方所比拼的将是核心资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方都各自有其业务边界和相对固定的涉足领域。
对于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其业务边界存在于实体金融业方面,比如对沉积资金无法进行有效利用,无法销售部分金融类产品等。由于监管法令的不明确,涉足的领域区间较窄,主要集中于个人客户的网上支付、B2B电子商务企业的支付结算、手机支付、公共事业缴费、保险产品售卖等,部分支付厂商在积极拓展线下市场。
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边界存在于资金管理的权限。电信运营商具有巨大的客户资源,但目前所表现出对网上支付方面的拓展动力并不明显,业务主要集中于话费支付。但未来在手机终端支付领域将会有较大作为。
而对于传统银行,其业务边界存在于零散用户业务。传统银行在支付业务方面基本无资源、监管、技术等限制,但银行是追求高利润的商业金融机构,使用大量资源在满足零散用户的低端需求方面并非银行所期望,尽管目前银行开发的多数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介入,但并不对其重点领域区间构成竞争,高端用户与企业商户的理财、商务需求将会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的关注重点。
目前市场上三方力量的博弈主要集中于银行和第三方的竞合方面,第三方尽管在业务方面与银行网银业务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但在整体仍旧十分依赖银行资源。现阶段银行的心态略为复杂,一方面考虑到第三方市场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使得银行具有了较为廉价的营销机会,银行乐于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而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家政策监管一旦放松,第三方支付的巨大资金沉积和现有业务规模会给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冲击,因而银行在自身的支付业务建设方面也不敢松懈,需严格保证卡位。而运营商的心态则相对轻松,由于有硬件资源的支撑,与银行、第三方都具有良好的合作,此前并未产生激烈冲突。但现在手握支付牌照的运营商,将移动支付市场具有较大发展,并与第三方、银行方面有着更多潜在利益争夺的可能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