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
1992年,史玉柱已经身家过亿。这一年,巨人集团决定盖一座38层的巨人大厦。
“当时正是中国房地产最热的时候,只要盖了房子就不愁卖,甚至只要有了图纸和土地,房子就能开始卖了。”
珠海市政府给了史玉柱非常优惠的土地价格。当时珠海的楼板价大约是每平方2600元,而珠海市政府给史玉柱的土地价格是每平方125元;先是给了1万平方米,后来追加到3万平方米。
1993年初巨人大厦动工,按照当时的建筑成本,盖一座38层的大厦大约需要2亿元,这对巨人集团来说并非不能承受。
当时的史玉柱大学毕业后就下海从商,三个月之内赚到100万元,一年之内赚到1个亿,正是一帆风顺。1993年6月,珠海市召开的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重奖大会上,史玉柱成为特等奖的首席获奖者。
也就在1993年6月,中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控制投资规模等。
“当时并不懂这些。加上几个主营业务还在营利,脑黄金每年有1亿元利润,所以没有意识到风险。”史玉柱承认当时并不懂房地产,也没有意识到宏观调控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头脑一热,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增加到54层。”大厦设计最后定在70层。
盖70层的大厦的预算陡增到12亿元,资金上存在巨大缺口。当时史玉柱想到了一个比银行融资更好的融资办法———卖楼花,一下子就圈到1.2亿元。
与此同时,“巨人”开始走多元化之路,服装实业部、化妆品实业部、供销实业部等十几个实业部宣布成立,并先后开发出了服装、保健品、药品、软件等30多类产品,但最后大都不了了之。
史玉柱开玩笑说,我的领带是最多的,因为服装实业部当年生产的那些领带,至今还有不少堆在家里。
一系列不成功的投资和巨资修建的大厦拖垮了“巨人”。
1996年,巨人大厦项目已经先后投入2.5亿元,仍然有巨大现金缺口。而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这个时候再想从银行贷到款已经是天方夜谭。巨人大厦被迫停工,购买了楼花的债权人按照合同来收房的时候,看到的是已完工的地下工程和地上3层,包括68根最深打入82米岩层的桩,和17米高的大堂。
1997年,巨人集团已经没有现金可用。企业没有现金,像人没有血液一样,无法生存。一个礼拜之内,巨人迅速地垮了,并欠下了两亿元的债务,“从休克到死亡,过程非常短”。
直到2005年,史玉柱去拜访昔日的珠海市市长梁广大才知道,当年重奖科技人员的时候,有关方面希望树立一个本土大学生创业的典型。1990年代初,大批赴海外留学的大学生学成之后留在国外,而史玉柱无疑是一个本土大学生在国内自主创业的良好典型。
70层巨人大厦和“典型”之间有无法割裂的联系。
“就算是当时没有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没有树典型的事,这一跤早晚还是要摔的。”史玉柱打了个比方:就像爬梯子一样,你爬第一级梯子的时候摔下来不疼,两级就疼了,你爬了十级再摔下来,有时候就要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