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他便懂得了比大海更深的母子之情。
母亲不但勤劳和慈爱,还特别擅长讲故事,在郑大清幼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述些有关人生向善的美好故事,并时常教导他要作一个诚实善良和守信的人,而这些善恶均有不同结果的故事,在少年郑大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着他的一生。至今都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他回忆到慈祥的母亲时,仍然感慨万分。
刚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国家百废待兴,郑大清为给父母分忧和寻找人生道路,依依惜别父亲母亲,并第一次离开生他养他的村庄,走进了军营。在部队,他积极上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全团是第一批当班长、第一批获得团嘉奖的新兵,并在当班长第一年就带领全班荣立了集体三等功。在部队的几年生活里,练就了他刚强、果断的意志。
可是,和母亲一别后,母亲因劳累过度,又无钱治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情。 “这都是贫穷要了母亲的命啊!”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的郑大清,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干一番事业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此,他开始购买大量书籍埋头苦读,忘我的学习各种知识。他这时的理想是要做一名文学青年,并立志要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他学习写过散文、诗歌、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等各类文学作品,虽然由于自身知识、生活经历和经济上的不成熟等原因,均没有获得成功,但这些文学创作经历却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化素养、知识面和增加了他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对他以后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梦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作为的郑大清深深感到文学创作是一条非常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苦于生计,他又不得不先到当地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糊口。调沙灰、砌砖头、扳钢筋……无论被安排做什么艰苦的活儿,他总是毫无怨言,不折不扣地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干一行爱一行,他不畏劳苦、踏实肯干、待人真诚,深得老板和工友们的喜爱。
这时的郑大清深深地感到了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他更加酷爱学习,哪怕只有五分钟的空闲时间,他也要用来看书学习。在建筑工地上,他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买书看。夏季的夜晚天气闷热,蚊虫叮咬,当每天干完十几个小时的繁重体力活后,疲劳至极的工友们都已熟睡了,可他仍然光着身子,蜷缩在低矮的工棚里如痴如醉地钻研着建筑图纸和各类书籍。
当时,很多人对郑大清的举动不能理解,甚至有少数人嘲笑他:“工地上专门有技术人员看图纸,有你一个小工的啥事?”但他们哪知郑大清的宏图大志呢。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母亲从小就教给他的人生格言,已在他心中点燃了理想的火焰。 很快他就自学会了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他开拓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坚信,路只有从脚下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