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奇:我觉得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好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式的管理,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共进共退。而我个人是完全看业绩的,我认为对公司忠诚只是一小步,如果要在公司内部提升员工的话,首先要看的是业绩,而不在于你到底在公司干了多久,其实对我来讲,对公司的忠诚没有业绩重要。
我对于中国公司有这样的想法:我希望看到他们不断地将员工的业绩放到最前面,如果要评估员工的话,用开诚布公的方式进行,经理必须告诉他的下属:你的工作是否让我满意,或者是你的工作确实不怎么样,让我失望。通过这样的做法,公司里面的每个职员就会知道自己在公司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知道自己目前的业绩表现以及职业发展的轨迹,并鼓励他为实现业绩目标而做到更好。
正是因为开诚布公地来谈论业绩,所以在人才划分以及涉及人员淘汰原则的“20、70、10”的方法也完全是公开透明的。同时对于“最好的20%,中间的70%和最差的10%”又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每三个月、六个月或者是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一次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给你一些选择,给你涨工资,前提是你表现得好。如果你在70%里面,我会告诉你提升的空间,如果你是10%中的话,你就会有危机感,就会想办法来改进。关键是我们要开诚布公地对待这些问题。
对于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的企业来说,在我工作的三十年时间内,我听到很多人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不一样,是一个家庭,是相亲相爱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应该是考虑的重点,因为有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可以跨越文化。比如在GE中国的分公司里面,有2.5万名员工,这些员工都很清楚地知道,他们要拿出最好的成绩,而不是靠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阻碍我们做正确的事,你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清理干净,让这些人际关系不会影响到我们做正确的事。
同时,不要总是介意忠诚度。我们了解绩效的时候,总是讲忠诚的话,将是一个障碍。你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很好的可以长期效力于你的经理是不够的,必须要看他们的业绩,如果公司要成功的话,就要确保公司上下都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做得更好,能够像鹰击长空一样,向上发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向上发展,而不是仅仅给他一个温暖的家,要让他在这里干一辈子,这样做是不够的。
我们都有自己的管理哲学,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每一种文化中要寻找合适的管理方式,对我来讲,绩效或者是业绩比他工作的时间的长短要重要得多,我希望我的员工知道,我爱他们,但是他们必须要能够拿出成绩来,他们要能够表现好,如果他们表现好,他们就会得到奖励、得到晋升,这是很公平、很透明的,我会奖励那些最好的人。
《中国经营报》:在中国公司里,挑选继任者和领导者正成为企业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能不能谈谈你挑选领导者的一些框架或原则?
韦尔奇:公司要挑选领导者,肯定需要一些框架,确保领导人符合这个框架,每个企业家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我用的就是“四个E加1个P”。
第一个“E”是Energy,就是要充满能量,因为在竞争力非常强的市场,只有充满能量,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第二个“E”是Energize,就是要有能力激励别人,一个人光有能力,别人不喜欢你,不喜欢跟你合作,也不会把事情做好。所以第二个“E”就是激励别人,让他们每天愿意工作,每天下午五六点不愿意下班,下班后就感觉没有生活意义了。
第三个“E” 是Edge,就是胆识和决断力,要有棱角,果断地跟别人说是,还是不是,例如我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希望你果断地告诉我到底是是还是不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