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免检制度推出之初确实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也愈来愈远离设计当初的本意。
一方面,企业认识到免检这一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千方百计想挤进免检名录,手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出于利益一致性的要求,也不遗余力为企业大开绿灯,只要关系勾兑得融洽,免检的层层审批也变成了摆设。
而质检总局,出于扶持和引导的需要,也会特事特办。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就针对灾区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不仅放宽申请免检产品的企业入围条件,同时也在治标上对灾区倾斜,一些根本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被地方推荐进入名单。
从此,这一制度在各方权利的博弈下也变得千疮百孔,免检也堕落为官商勾结的新手段。
不公正的市场经济
如果说市场竞争应该是在“公开公正公平”标准下的一场比赛的话,免检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首先,免检是一种权利参与竞争的表现。因为免检是国家的担保,所以获得免检金牌的企业事实上是拥有了某种豁免权,即使有了消费者的举报,碍于面子质检部门也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