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区里几位老人说,画家村所在的3号楼和旁边的4号5号虽是同一工程队所建,却属于不同的业主。4号5号是高桥化工企业安排员工的住房,而3号当年由另一开发商出钱,因为办不出大产权证,无法出售。2001年就租给了画家。
这名画家正是刘钢。
“当时我在金茂附近开了个画廊,认识了全国各地很多艺术家,他们都想来上海发展,但是对上海又不熟悉。所以就想到搞一个画家村,能相互有个照应。”刘钢说。同时,他还有另一个想法,就是走艺术产业化之路。因此,在找到3号楼时,他还成立了上海画家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专门请人经营管理。
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房子,350~550元的月租,公司靠代理楼里画家的作品为生,卖画的收入和画家三七分成。不过刘钢坦言,当时楼里住的除了画家,也有作家、雕塑家等等。种种原因导致人员混杂,层次不一。很多画家跳过他这个代理私自交易。所以公司也只是勉强盈利。
但是,令他也没有想到的是,画家村招来了当时媒体的热烈报道,以及随后市、区政府官员的访问。人们仿佛第一次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所谓产业的某种规模化特征。这给了刘钢很大的推动和启发,令他日后屡遭挫折,也始终不肯放弃重建画家村的梦想。
“那时候可有名呢。”小区里的老人们说。不过,他们似乎并不因此对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更有好感,相反,放浪漂泊,投机淘金是这些普通老百姓对画家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