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中的反思
2004年,由于和开发商的三年租约到期。加上时年房价飞涨。开发商不愿再和刘钢续约,转手将大楼卖掉,用于安置拆迁居民。刘钢只好退出。楼中画家作鸟兽散,有的甚至只好离开上海。
刘钢重回陆家嘴(原先金茂所在地区)还卖他的画,一方面靠帮酒店等设计空间、为收藏绘画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以维持公司的生存,一方面仍然期望着有一天画家村还能重建。此后不久,绿地集团曾上门商议在青浦白鹤镇重建,并签订了共同打造一个永久性的绿地——上海画家村国际艺术城合作合同,但后来碍于政府对农用土地的一些限制未能成形。刘钢又策划过用客车改装成流动画廊,但最后也没能通过政府批准。
此间,北京宋庄、圆明园画家村,天津盘龙谷画家村的故事先后见诸报端。在细读别人的遭遇后,刘钢更是感慨画家村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他同时总结出,那些自发形成的画家村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组织和经营。
“不要说宋庄那个官司,画家缺少房屋产权法律的专业知识。就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莫干山路画廊街,或者太康路艺术街。如果仅仅只存在房东和房客的关系,那么时间长了,那些容易找到市场的‘行画’画家,或者想沾点人气的咖啡馆餐馆,势必比真正的艺术家更交得起房租,最后逼得这些艺术家要么画‘行画’,要么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