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压力或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车险条款在设定上就已对不同车型和用途进行了细分,并且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在保费和免赔额上做了区分。如2007年施行的新版商业机动车保险B款,列出了百余款私家车,风险系数从0.8到1.3不等;A、C两款也分别将6座以下的客车划定了15种和20种车型,不同种有不同的风险系数。如捷达车,汽车保有量高,零配件很便宜,车子本身性能也很安全稳定,它的风险系数为0.85。而一些进口车型,虽然车子性能很好,但零配件很贵,维修成本很高,这种车型的风险系数相对要高。而中小公司为了揽入这类业务,往往有折扣等优惠,难以严格按照条款定价,使得实收很难与风险匹配。
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表示,如同银保领域的经营策略一样,车险同样是先“铺摊”再“赚钱”的经营思路,在这种策略之下,中小产险公司会不惜代价地扩大业务规模,达到所谓的“现金流承保”,而有了足够的现金流,可以通过投资赚钱,用投资利润填补承保亏损。
可是这样的竞争手段必须要有两个前提: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和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但目前的现状是,一些中小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应付日常业务的运转已捉襟见肘。而资本市场去年狂热了一阵后如今也尽显颓势,指望较高投资收益尤如水中捞月。
由此可见,手续费调整后,中小产险公司的这份车险增量单,不足喜,却需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