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缺钱的中小企业“嗷嗷待哺”,一边却是激荡四溢的民间资金四处寻找出路。“两面夹击”倒逼着当地政府进行金融创新。
2008年7月,浙江省在全国首家宣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迈出规范民间资本的重要一步。随后,浙江省工商局、银监局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制定的《浙江省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收编”地下金融,允许股权质押。此举一方面为大量逐利的民间资本开辟了一条规范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据了解,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只是浙江规范民间资本的第一步。下一步还将在此基础上发展社区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使更多的民间资金走出民间借贷的灰色地带。
事实上,经历着市场大考验的浙江中小企业渴望突围,而大量风险投资也在寻找资本增值的机会。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在杭州市西湖区落户的风险和创业投资基金就超过30家,管理的总金额超过50亿元。
记者所走访的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近3亿元。公司总裁周冀告诉记者,民间融资之所以越来越流行,一方面,银行Cye.com.cn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限制条件较多,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往往存在诸如会计制度不严格、企业经营风险高等问题,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银行也往往会拒绝给这些企业贷款。而与此相比,民间融资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所以比较流行。
为地下金融打开一扇“窗”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浙江,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试点为民间融资开了个“口子”,但对于浙江大量的民间资本来说,这个“口子”开得还是太小了。据悉,今年,浙江省准备继续扩大试点,将小额贷款公司增至150家。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浙江大量的民间借贷活动仍处于灰色地带,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市场风险很大,民间金融纠纷也多。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让“地下金融”弃暗投明,让民间资本在阳光下规范运作,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