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数年,悬在第三方支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6月21日,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灰色地带的第三方支付首次获得正式“名分”。
与此相应,《办法》就像一道红符,让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走到一个分水岭:未来一部分获得牌照的企业,或将登堂入室;而规模较小或有非法运营情况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无疑将被阻挡在门外。
据了解,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互联网型的支付企业,如:支付宝等企业;另一类为金融型支付企业,经营策略偏金融化,更注重交易安全和风控等,如:汇付天下等企业。业界预测,当前300多家支付公司估计至少有一半要被淘汰。
第三方支付行业洗牌无可避免的同时,亦悄然酝酿着新的市场机遇。受《办法》出台刺激,资本的神经也开始活跃。“最近很多资本机构都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寻找投资,洽谈项目,市场非常火爆。”华兴资本副总裁黄胜利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新的起跑线。”有支付企业人士说,第三方支付真正拼实力的时候到了。
跃跃欲试的资本
政策的明朗化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压在心中许久的石头终于落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地位被合法化,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发展业务。”支付宝相关人士说,这将有利于行业展开手脚,大力开拓新的业务方向和商业模式。
很显然,不确定性的消除,也让第三方支付更受资本青睐。“政策明朗后,资本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投资变得非常活跃。”黄胜利告诉记者。
最新公布的《办法》就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要求和经营范围等业内最为关注的内容做出明确详细规定,并定于9月1日起开始施行。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曹飞认为,《办法》出台有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规范和长远,“对于第三方在线支付公司而言,‘牌照’的门槛并不算高”。
这直接刺激了资本市场的神经。据记者了解,资本的路径主要分两条: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没有第三方支付经验的基金、保险等公司欲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现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而此前尚未涉足第三方支付的公司,则欲以财务投资的方式分得一杯羹。
曹飞认为,在《办法》公布之前,业界对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尚存疑虑,但现在悬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同时,《办法》对于第三方支付的资本背景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等于给了其相当宽松的融资环境。
根据《办法》的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申请牌照的主要门槛是,全国性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省级不低于3000万元;截至申请日,连续盈利两年以上;以及最近三年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