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陷入融资怪圈
向银行贷款多次遭拒后,汪新祥在企业家圈子中打探,了解到最有可能取得贷款的三种现象。一是利益互动。有的企业主贷款后,高利转贷,利益与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分成。二是把贷款直接用于个人放高利贷,然后再将所获贷款高息利率分成等。三是关系好。一些企业主,为了能够顺利拿到贷款,必须先“放血”搞好各种关系。
“有一个企业主经营一家轴承厂,由于需要流动资金,其向莲花信用联社申请贷款,贷了19万元,加上正常的付息和扣除保证金,前前后后却被索要了2万多元的 ‘好处’”,有知情人士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建德当地一家规模资产上亿的科技型公司也遭遇了类似汪新祥一样的融资怪圈。
该企业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其公司此前向建德信用联社5000万元的贷款到期后,续贷要求遭拒,相关人士示意企业可向某担保公司拆借资金,“最后借了6000万元,月息6分,而信用联社的利息才最高只有0.8分”。
据上述爆料人称,借出资金的这家担保公司与建德市云天休闲用品有限公司有关系。
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示的资料显示,上述担保公司负责人2010年6月至7月分别向包括企业和自然人发放借款,月息少则8分,多则1角,而该担保公司负责人在电话中并未否认高息放贷,只是表示“没有强求对方,你情我愿”,而对于上述提及的其公司以及云天公司与建德市信用联社的贷款往来,该负责人未予正面置评。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称,担保公司原来的法人代表与云天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夫妻关系,夫妻二人一方面利用云天公司找关系向银行贷款,一方面将贷款又以担保公司向外高息放贷,自媒体报道后,法人代表有所变更,但实际控制人可能仍然是原负责人。“担保公司是别人的,帮别人管理”,该担保公司负责人向记者称。
“一些担保和投资公司,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金外,还包括大量的企业和关系户贷款及银行放进去的资金。”建德当地一位曾多年从事担保公司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高回报,这些资金进入了担保和投资公司,一些企业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只得铤而走险借高利贷,进而导致企业利润难以供养高息,直至走向停产、倒闭。
“企业的利润几乎不会高于高利贷利息,一旦沾上高利贷,企业只是短期解决问题,长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