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年前李开复创立创新工场时,“创业导师+创业工程师”的模式相比,如今创新工场中“穿衬衫”和“穿西装、未打领带”的两类人群数量正在变多。这显然是出于对外投资和资源拓展的考虑。尽管创新工场现在的主体还是大量年轻、专业的极客工程师,但在未来必须要更多的商业人士进入,进而把创新工场建造成一个像椰子一样的组织。
椰子的内瓤是白色,甘甜的;但外面却有着多重紧致坚韧、有软有硬的保护。这样从高高的椰树上掉下来不会摔破,被猴子啃也不会坏。
在这样椰子一般的组织中,创新工场内部是简单的、天使般的工程师,可以专注、自由、充满激情地做产品;外部是狡猾的、狼性的、熟悉丛林法则的成年人,他们知道怎样妥协、怎样合作、怎样打动有钱人、怎样敲开那些产业大佬的门、怎样拦截一个别家进行中的投资项目,以及应付诸如知识产权官司等棘手问题。实际上,庇护者和成年人的重要作用在硅谷是促成年轻创业者成功的一个要素,因为天才也需要指引才能少走弯路。在这点上,李开复对创新工场的定位很准确,只不过还没有完全落实。
比如,年轻的“豌豆荚”团队,就曾经和某互联网平台企业谈过合作。但由于年轻的团队没有江湖经验,让这家大佬级别的企业感觉:“这群年轻人总是在高傲地谈自己的优势,而丝毫没有对我这个平台价值的认同。”自然,合作不了了之。
成年人重要,但也不易得,这是创业期公司常见问题,恐怕连号召力很强的李开复也不得不为此困扰。目前创新工场的明显缺憾是,可能由于其他互联网平台具有更强的优势,李开复并没有实现一年前预想的、吸引到其他互联网大型平台企业高管的目标。这是创新工场接下来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瑞士般的气场
创新工场其实是给更多的技术、产品创新建造一个流水线一样快速、方便的对接资源的加工场。如果只是像地方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孵化器那样,提供一些办公场所、水电、公司注册、法律、财务方面的帮助,价值其实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创新工场出来的公司没有以更低成本获得资源,更高效率地推广业务,而是像红海里的小鱼们一样,想要在数百个差异不大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实现龙门一跃,恐怕成功机会非常渺茫。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