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创新工场成立一年来李开复做的种种铺垫,都可以视作为建造创新的内部温室和外部引擎做的准备。
首先是明确创新工场是一家彻底的中国公司。创新工场旗下的企业中秋节后陆续搬入的北京第三极大厦,是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免了3年房租的办公室。有了北京市的大力扶持,更不必说全国其他省、市、高科技园区源源不断递来的橄榄枝。创新工场的人民币基金吸纳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注资,这些布局将有可能打通创新工场未来在本土资本市场上实现退出的新通道。
第二方面,与政府关系同样重要的是公众形象。在新浪微博上和180万粉丝每日的互动,适时的推出个人传记等。其实,这不仅仅是对普通公众的影响,也是吸引那些潜在合作伙伴,号召优秀人才加盟的广告。李开复还懂得利用公开媒体,向一些互联网平台巨头的老板们喊话,然后再建立私交。据说,有的老板是读了李开复传记被打动,转而与工场深度合作。
第三方面,是打通本土人脉,铺设有厚度的关系网络,增强创新工场未来投资的安全性和灵活度。李开复既要结交未来有可能并肩应对腾讯、百度这种巨头威胁的“在野势力”,还要打通像阿里系这样可以优势互补的巨头的关系。
在产业政治博弈日趋明显的互联网界,百度、腾讯都已经宣布要推出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巴巴则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淘宝生态圈。这些领域也是创新工场瞄准的Cye.com.cn领域,比如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未来创新工场必然要在几大巨头之间斡旋。虽不够强大,但要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创新工场,很可能会奉行中立国瑞士一样的生存法则,保持内部的平静和富饶,但对外人人皆骁勇善战,可以做到不伤害别人,也不要被别人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开复需要成为一位外交家。
实际上,单独的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正越来越难以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红海化环境下,让一款产品脱颖而出。创新工场的另一个产品“豌豆荚”就正面临这样的局面。在手机应用已经红海、平台竞争激烈的今天,“豌豆荚”的意图是建立一个给所有应用评分的“豆瓣”,然后紧密地黏住用户,并且建立其在应用开发者世界里的通路地位。
但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豌豆荚”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功能创新,也不仅仅是需要硬件厂商的支持,它同样更需要桌面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因为桌面互联网对移动用户的辐射作用非常强大。
显然,创新工场在这方面近期已经有所动作。李开复最近亲自出面与360等平台相互示好,并频繁接触就说明了这点。在互联网这个江湖中,创新工场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就像周鸿祎在与李开复会面后在微博中写的:“创新工场的团队,有朝气,有锐气。然而在中国,光靠好的想法还不够。互联网里有江湖,互联网上的创业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层层的天花板。我觉得,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开复和他的团队才会理解互联网的江湖。所以,要有勇气突破天花板,要有开放的心态与合作伙伴合作。”
可以预计,在“产业政治”层面,创新工场未来必将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将是对李开复个人的最大考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