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践:模式渐成形
如果给创新工场做一张说明书,“甄选产业+创造企业+孵化加速+风险投资”这种独特的运作模式一定会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简单来说,在根据行业判断选定创业项目后,创新工场将承担此后一系列孵化功能,从各个方面为项目服务。对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创业项目,创新工场不仅能提供早期的种子基金及天使投资支持,还能一路跟随项目进展,实施全方位的孵化。
从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创新工场集聚了600多名国内外顶级人才,成为北京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重镇”,也为提升中关村的技术、产业和投资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迄今为止,创新工场投资总额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项目及公司市场估值在今年年底预计接近30亿元。以核心项目“点心手机操作系统”为例,项目的A轮融资已经完成,由外部知名VC评估后估值已达5000万美元。
但创新工场在北京的两年实践并不止于扁平化的数据与成果,其间还充斥着许多动人细节。
位于中关村第三极大厦内的创新工场办公室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却塞了500多名员工。李开复笑言,“工作环境和网吧也没什么大差别。”创新工场办公环境之简陋远近闻名。在第三极大厦,有一块写着“HTTP404”的木板。当创新工场还在清华科技园旧址办公时,有一个创业团队因为未能获得创新工场的投资,一怒之下把办公室的门砸坏。创新工场的员工就用互联网语言中表示“网页不存在”的提示语,开了自己一个玩笑。搬迁新址后,这块木板成了寄寓故事的独家记忆。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的办公室约9平方米,墙上仅有的装饰是女儿手书的标语“InnovationWorks!Rockon!”(创新工场,继续加油)。李开复告诉记者,由于办公场地所限,他的办公室常被征用作为公共会议室。
人均办公面积不足4平方米,“螺蛳壳里做道场”,与创新工场独特的运作模式不无关系。某个项目一旦获得了创新工场的认可,项目团队就会搬到创新工场的办公室共同工作6个月。在这6个月中,房租、机器费用、餐饮开销都由创新工场包办,吃的是大锅饭,工作座位挨着座位,“感觉就像一家人”。
在日常运作中,创新工场的团队承担了“补链工程师”的职能,“企业和项目缺什么,就帮他们补什么”。李开复强调,普通投资机构的投资部门员工占比在80%-90%左右,而在创新工场,投资部门只是整体链条上的一环。“人事部门、法务部门、市场部门、业务拓展部门、技术部门、产品部门、财务部门都是创新工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领导也大都在IT领域工作了10年以上。因为创新工场要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甚至是一站式答案,领导必须对行业有充分了解。”
但李开复也强调,创新工场虽然把孵化项目比作带孩子,却并非“又当爹又当妈”。“如果我们一年孵化30个企业,10年就是300个,不可能帮着把一切事情都做完。因此,当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寻找专业的VC把项目带上市。同时,这也方便我们合理安排,把70%-80%的精力放在新的项目上。去年的项目可能只花我们10%的时间,前年的可能就花5%的时间去管理。”在这样的“阶梯管理”下,创业项目的早期投资环境也会更多元、更富层次。
在项目团队与创新工场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创新工场也坚持“带着做”,而不是“代着做”。“项目团队总有一天要离开创新工场,我们要一点点教会他们,逐渐培养他们独自应对的能力。”李开复说。无怪在创新工场孕育的创业者眼中,李开复有点像父亲,“你想玩耍,他会在玩具房里搭好小木床、游戏台,准备好玩具、书籍等,然后就默默离开了。他不会像妈妈一样陪你玩,而是让你自己尽情地玩。”
创新工场主导的“一站式孵化”模式,在中国还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模式的贯穿下,成绩和故事连成一体,又逐渐辐射出去,对国内的创业和投资生态正产生着深远影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