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重整生态链
创业者都是追梦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司就像一个造梦机器,身边围绕着众多有志于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年轻人。李开复坦言,创新工场对项目的要求很高,能承载的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创业者的要求,“可能100个项目中只能有1个进入创新工场孵化。但除了孕育企业,创新工场还有一个显著的功能,就是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代谢。”
英特尔等互联网大佬的中关村里,一个叫苏?的年轻人开起了名叫“车库”的咖啡馆。除了苏?,还有10位投资行业资深人士入股“车库”。他们发现,投资行业从业者每天见3-4个项目已属高效,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在车库咖啡馆,只要点一杯饮料,就能从日出畅谈到日落,安享一整天的办公环境,共用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设备……面积800平方米的车库咖啡馆能容纳约150人,其中多数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不经意间,车库咖啡馆已成了中关村的地标,创业和投资的沙龙。而在车库附近,贝塔(Beta,即测试之意)咖啡馆和3W咖啡馆的名字,同样“流露”出和IT投资领域的紧密关联。
“很多创业者来创新工场找投资,也许没能成功。但周边的咖啡馆汇集了很多投资人,在那里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某家咖啡馆里,已经完成了8笔IT领域的投资。”谈到“咖啡馆效应”,李开复如数家珍。
对创新工场而言,改变投资行业的生态,也是其不多言说的“使命”。李开复告诉记者,创新工场更像是“机构化的天使投资者”。所谓机构化的投资者,除了投资,还具有孵化功能。也因为孵化,各个项目之间能彼此交流,形成“大的带小的”“先行的带后进的”融合格局。此外,创新工场的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还可以作为追加投资,弥补天使投资和早期投资在资金上的短板。
“我们和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并非竞争对手关系。如今的天使投资人大都是个人,时间和资源有限,他们如果发现一些好的项目,会推荐给我们共同孵化,从而和我们形成上下游关系。而我们也有‘助跑计划’,帮助项目进行早期建设,成型后交给天使投资人或早期投资者接盘。”李开复表示,整个投资的生态系统由此“活了起来”,“今后创业者来寻找投资,可能5%找到创新工场,10%能获得天使投资人的青睐,30%在咖啡馆里谈成。相比孵化几个企业,创新工场更大的贡献应该是对创业生态、投资生态的推动。”
随着创新工场第一批孵化项目逐渐“毕业”,社区效应也逐日凸显。创新工场孵化的是一个产业,项目团队获得VC投资后搬出创新工场,会被要求就近选址,打造产业园区。李开复介绍说,目前创新工场孵化的30多家企业,员工已超过1000人。按照这一增速,三四年之后,员工数量将突破万人。在这一打上创新工场烙印的园区内,成功的企业可能涉足投资,中层员工可能再度创业,缔造新的企业。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会就此形成。长此以往,“投资、选项目、人员流动都会在创新工场的社区里产生,园区的优势也将愈加明显。”
眼下,创新工场的重头戏就是把“创新模式”移植上海。“相比北京,上海在人才方面旗鼓相当,但北京的产业和技术环境胜于上海,因而也集聚了众多优秀的公司和人才。”李开复也指出,“上海的创业氛围相对较弱,和早期基金、天使基金的数量匮乏有关。”在李开复的愿景中,创新工场这样身兼孵化和投资功能的平台,能为上海带来每年20到30家孵化企业的业绩,“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届时,创新工场在上海的办公空间会不够用,毕业的企业也需要发展空间。我们希望下一步是在上海建立产业基地,长期扎根发展下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