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战 目前全球只有4家生产奥司他韦的合法企业,分别是瑞士罗氏、上药集团、广东东阳光以及一家印度企业,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这块市场被上药和东阳光独享。在此前唯一的政府采购渠道下,东阳光明显占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10月15日透露,由工信部承担的国家储备1300万人份抗病毒药物任务已提前完成,中央医药储备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共收到Cye.com.cn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发送的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胶囊)1250万人份,加上原有储备50万人份,原计划10月1日完成的1300万人份抗病毒药物储备任务提前18天完成。 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正是东阳光的子公司。 政府采购市场上,东阳光占据的份额远超上药,或许这正是上药极力开辟独家商业渠道的重要原因。目前上药集团具备的生产能力是一个月1200万粒,初期只在上药集团旗下的零售药店售卖,未来则有望进入全国市场。 上药内部人士指出,据初步估计,未来上药进入政府采购的部分占三分之一,进入商业渠道的占三分之二。至于两块市场究竟谁更大,他表示,“现在不好说,要看疫情的发展情况。” 4日,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按照公司与瑞士罗氏此前达成的协议框架,公司生产的奥斯他韦只能供应政府收储,不能进入商业渠道。公司会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到目前为止公司也未做出相关申请。 他告诉记者,公司的生产能力是一个月2.5亿粒,足够满足政府订单,保障供应。但他未透露公司目前的实际产量。 利润战 达菲药物的生产究竟能为相关厂家带来多少利润?业界并不明朗。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国家采购价为每粒8元。上药的出厂价是每粒18元(含税价),进入华氏大药房的售价是每粒20元。“即便是8元的政府采购价,企业也依然有利润。” 该人士指出,平摊政府采购和商业渠道两个部分,以上药为例,保守估计每粒达菲可以净赚3元。一个月就是3000万的利润,估计甲流疫情会持续到明年3月,也就是为公司增加1.5个亿的利润。 按照上药和东阳光与罗氏公司达成的协议,还将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提成给罗氏,作为专利许可费用。 “每粒赚3元已经扣除了这部分费用,可以说是净利润。”上述人士指出。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广药集团也欲分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