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海再度拍出地王,此时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再度升温。
尽管中国政府在4月份出台了号称“世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但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却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迹象。从房地产价格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房价同比涨幅尽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月度环比跌幅却几乎可以忽略。6月份和7月份的单月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的房价环比下跌了0.1%,而7月份的房价则与6月份持平,与之前动辄环比超过1%的月度环比数据相比,这样的价格变动几乎可以认为是“统计误差”。
在如此坚挺的房价面前,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的讨论再度甚嚣尘上,强硬派认为,房价如此坚强,应该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措施,而另一派则认为,房价的同比涨幅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调控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同时中国经济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减速,因此不应该继续加大目前的政策调控力度。
在纷繁的争论面前,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脱离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光针对房价来讨论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地产调控难加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据的地位。
根据相关的统计,中国目前的商品房存量约为GDP的200%左右,做这个一个简单的测算,如果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每年的增速约为15%,同时不考虑贬值等因素,中国房地产业将直接为GDP贡献3个百分点的增速。
这样的一个简单测算也与很多研究的结果相似,大多数的研究显示,中国房地产业每年约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约为20-40%不等,按照中国经济平均10%的增速,房地产业每年约为GDP贡献2-4个百分点的增速。除此以外,房地产业还带动了水泥、钢铁等20多个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其任何的风吹草动足以牵动整个宏观经济。
在中国经济面临着明显的减速风险、美国和日本准备操刀第二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业的“二轮调控”应该慎之又慎。考虑到目前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再度对房地产业“痛下杀手”,不仅将可能导致中国的投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也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如2008年时的“自由落体”式的下滑。
在高高的房价和宏观经济面临整体减速的复杂局面面前,政策制订者应该放弃简单的“价格调控”思维,而更应把宏观经济的整体表现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事实上,关于中国房价是高是低、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市场仍有各种争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表述:“我们美联储研究了有关资产泡沫的许多问题——即资产价格猛涨到了难以持续的水平。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尽管怀疑有泡沫,可是要确切地把泡沫找出来非常困难,直到泡沫破灭证明了它的存在时,我们才会弄清事实。而且,即使很早就发现了泡沫,除非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使经济活动大幅收缩——这个结果是我们努力设法避免的——否则根本不清楚泡沫是否能被抑制。”
格林斯潘的这段表述曾经受到过非常多的批评,但从政策制订的角度来说,确定过多的政策目标,可能使最终出台的政策缺乏方向性,最终导致政策制订者的“道德风险”。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面临着宏观经济减速的风险,中国政府如果既想保增长、又想控房价,其政策导向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纠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