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近年来的集体羸弱和惨烈现状,让许多业内人士丧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让民营书店普遍感觉举步维艰?知名书店的不断落幕是否意味着民营书店全业态就此衰落?
2011年10月底,一向被视为“民营书店楷模与小清新、文艺青年阵地”的光合作用全国连锁书店遭遇了供货商集体逼债和抢货。这家2000年由创始人孙池在厦门独资建立的书店,创立十年来最鼎盛时候从一家门店发展至31家连锁店。
消息一出,光合作用的忠实书迷程莎莎在微博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6年的坚持和执着,北京、上海、厦门31家连锁店,掷地有声的梦想和对‘悦读延伸世界’的美好愿望,但依旧无法阻挡五千年文化绿地的荒漠化和电子媒体带来的浅阅读时代巨轮,‘光合作用’的结果是制造氧气,但没有人文的阳光,只有浮躁庸俗的习气,何以达成?”
光合作用并不是第一家出现经营问题的民营书店,仅在北京,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关村第三极书局就在2010年以亏损几千万元告终,在知识界享有口碑的北大南门“风入松”书店也于2011年的夏天关门停业。一家又一家知名民营书店的颓然倒地,不仅让业界备感寒冷,也震惊着出版业,甚至震动了学界与大众传媒界。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9年,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多家。民营书店近年来的集体羸弱和惨烈现状,让许多业内人士丧失信心。是什么原因让民营书店普感举步维艰?知名书店的不断落幕是否意味着民营书店全业态就此衰落?业态与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之下,民营书店之殇会否就此终结?
房租成最大压力
鲍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民营书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民营书业研究数十年。在她看来,最近5年来民营书业的集体沦陷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就是房租、人力、库存等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90%以上的民营书店都是小作坊式经营,基本上都是靠自筹资金,滚动式发展成长起来,因此本身吸纳外界资金的能力较弱,封闭性也相对较强。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的上升,更是严重阻碍了民营书店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的发展。”她告诉记者。
“其次,网络书店抢滩图书市场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网络的兴起给图书零售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网上书店也对传统实体店构成挑战。早在1997年,我国就有了第一家网络书店中国现代书店。到了2000年,国内的网上书店已经达到300家,网上书店没有房屋、租金等成本,凭借低折扣、低价格,迅速在图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部分网络书店实行的‘折扣+包邮’的促销活动对地面店来说更是致命一击。实体书店渐渐沦为网上书店的‘展厅’,大多数人在实体书店看书,却最终选择了网购。”
让独立书店经营者愈感凄苦的是,网络书城的攻势还在继续。记者注意到,以往过节才有的折扣与疯狂促销已经完全蔓延至平常时日,网络图书推货潮一浪高过一浪。以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为例,从“国庆”前夕,苏宁易购就喊出“图书嘉年华国庆特惠全场满100减20”的爆炸性促销口号。迅即,当当网就推出“假期风暴1至5折的活动”;而京东商城更是不甘人后,宣布“每满10元立减1元”……
这种无底线促销带来的后果,就是民营书店营业额被不断挤压。2004年,当当网营业额仅为1.5亿元人民币,而2007年当当网营业额已经超过15亿元人民币。从2008年以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图书年均增幅达100%。目前,电商渠道在出版社总体的市场占比从以往的不到5%增长到35%以上。而畅销书类网络销售已经占到整体图书零售额的60%左右。
鲍红同时表示,多媒体时代读者被分流。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载体和方式的变革,对于传统纸质图书是一种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很难冲抵。
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为12698.1亿元,增加值3503.4亿元,
占同期文化产业总值的60%,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其中,数字出版产业实现总产出1051.8亿元,增加值290.2亿元,增长速度在全行业中名列前茅,数字出版的新优势已经凸显出来。中国出版科研所曾做过一项人们对不同媒介依赖程度的调查“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电视、报纸、网络在众多方面功能突出,而图书最主要的功能是“了解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但就在这一点上,电视、报纸甚至互联网的作用也远远超过图书。
她告诉记者,尤其是大众社科图书的被替代性较教育、专业、少儿图书更强,而且电视、网络等媒介有更生动的呈现形式,这种总体状况不能不引起图书出版业的担忧。
与此同时,宏观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自2008年以来,图书销售网点逐年减少,出版社自办发行每年是几十家的减少,国有发行网点和供销店系统每年均以几百家的速度萎缩,个体零售网点每年更是以上千家的速度关门。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却连年增长,2005年22万种,2009年达到30万种。这其中,还有大量一号多书的现象没有统计。上游出版的图书品种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下游发行网点却一年比一年减少,一个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实现繁荣。
在网络书店大打“低价”与“快捷”、“种类丰富”三张王牌,在图书市场上攻城略地之时,众多民营书店却正在为下个月房租怎么交而发愁。
厦门的光合作用曾一度遭遇过一周内涨租6次的尴尬。2009年,季风书园在上海市区仅存的陕西南路站门店就曾遇到危机,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等各方努力下,书园终于保住,并签订了“2+1”租约,即前两年为承租期,第3年为优先承租谈判期并商谈后面的合同事宜。而在一些一线城市,房租成本几乎占到书店毛利的30%,成为一项主要开支。
“书店每年的开支中,房租占20%,薪资占10%,再加上税收的5%,一共是35%,正好与书店的毛利率打平,书店根本没有利润,只是因为可以赊销靠资金滚动才坚持下来。如今,房租已经成为书店的最大开支,占去利润的大半。”曾有过独立书店经营经历的资深出版人梅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房租的压力已成为民营书店目前遇见的最大困境所在。
2011年最后一天,曾连续多年亏损的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在微博上宣布了书店全年业绩:销售额1100万元,利润36万元。
“自有物业的三联书店尚只有3%的利润率,需租用物业的民营书店经营之难可想而知。”梅女士告诉记者。
新模式能坚持多久 如果不是记者刻意找寻,或许很难注意到这家位于北京崇文门新世界百货三期二层的“雨枫书馆”,毕竟选择在一座百货大楼里办书店并不多见。跟其他处于繁华位置的独立书店明显不同的是,这家小店偏安百货商场一隅,只做女性图书,也是国内首家会员制女性书店。
风干的康乃馨、色调温暖的灯光、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语,小店每个细节处都在诠释着这是家与女性有关的书店。记者注意到,这里有足够大量的针对女性阅读的图书分区域进行摆放:写给女人的书、女人需要看的书、女人写的书,包括文学、艺术、电影、女性心理、美容、消费类等类型;另有专门的女性专柜,国内和国外女性作者的书架都分类明确。
整个小店分为图书区、创意商品陈列区、雨滴咖啡付费阅读区、主题交流讨论四个区域。让记者意外的是,雨滴咖啡阅读区却是占用空间最大的部分,几乎占去整个空间的一半。馆长王先生告诉记者,这种设计并不夸张,这里可以喝咖啡和茶,可以看书,可以放影片,举办讲座,还配有少量的点心。“很多时候看书的人比买书的多很多。”他表示。
而枫香阁是雨枫书馆最后面的一围空间,王馆长表示,这里一般用做比较专业的主题讨论和交流,也可以用作私人聚会,也可以外租给小公司或者创业团队做会议。
除了经营业态不同于一般的独立书店以外,小店的盈利模式也颇
具新意实行独具特色的会员制,借阅和零售兼营。这里90%的会员是25岁至45岁的女性读者,其会员年费从每年720元到1280元不等。会员可从雨枫借书带回家,也可在店里会员阅读区阅读,新书、旧书、馆藏书,甚至没有开封的书都可以借阅。作为雨枫会员,购买馆内上架的所有图书均可享受最低折扣价。另外,书店还经常组织和女性有关的各种活动,如主题沙龙、选书委员会、影吧社区等。参加活动的读者每次也需要缴纳20元至100元左右的费用。
在实体书店前行举步维艰的当下,雨枫书馆却似乎活得有声有色。该店王姓馆长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他们创新型的经营思路,“如果还是走独立书店的老路子,既负担房租又要付人工库存费,那我们也很难经营下去。我们能够走到现在是因为完全颠覆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不依靠卖书。我们大部门的利润其实是来自会员费,并不是售书利润。”
“从去年2月以来,我们的图书零售额每个月都会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其经营利润却在以每月5%至10%的速度增长,就是得益于我们的会费收入。目前雨枫书馆的会员费一年在1000元左右,共有2000多名固定会员,算下来一年的会员费是200多万元。此外,会员人数每月还会增长约20%,这些会员是雨枫书馆赖以生存的根本。”他表示。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占据其他民营书店经营成本三成左右的高额房租也被雨枫书馆巧妙地绕道前行,他们以联营的方式与新世界百货商场展开合作,商场可以从书店利润中抽成,而免去了书店房租。仅仅这一项,就让雨枫书馆的运营成本节约了20%至30%。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