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何时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但这却丝毫没有阻挡住民营书业一路前行的脚步。2010年,我国有16.7万个图书发行网点,其中新华书店网点不足1万个,民营批发零售网点11.6万个,是新华书店的11倍多;新华书店从业人员13多万人,民营批发零售从业人员47多万人,是新华书店的3.5倍。
在这种背景之下,民营书店是进是退?究竟路在何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政府不拿出类似扶持新华书店那样的政策举措,独立书店能很好地继续经营下去并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目前到未来,在电子阅读时代全部来临的当下,年轻群体的购书需求将越来越少,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将从过去以读书为主彻底转变为阅读一些内容短、视频化、节奏快的碎片信息,而不是我们传统的较为系统和深入地阅读书籍产品。”
即便如此,陈少峰并不赞成民营书店为了寻求生存而另辟蹊径的一些做法,比如改变经营业态,从以卖书为主过度到以售卖咖啡、电子产品或创意产品为主,售书收入为辅。“改变经营业态就意味着图书已经不是主要经营模式了,这也就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书店。还有一些小众类书店,比如女性或者男性书店我也不赞成,因为书店不应该选择读者,要不图书经营份额会越来越少,综合业态容易做不专业,图书售卖反而被边缘化。”
他对记者预测,可能在未来五年或者八年以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规模稍大点的新华书店,作为该城市的文化地标,政府对其给予一定的支持。其他的独立书店则是适者生存,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生存显然会越来越艰难。
鲍红则建议,政府尤其应该对当地民营书店进行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挽救举措。“高涨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一业兴旺百业衰,对于利润本来就微薄的民营书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新华书店大部分是自有物业,没有多少房租压力,甚至还可以出租盈利。而对民营书店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了。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对当地民营书店进行补贴。”
“经过这么多年,许多城市形成一批城市地标书店,它们在读者中有较好的口碑,在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当地城市文化形象
的重要代表。目前社会呼吁最高的就是保留这批城市地标书店,它们多是人文学术书店,公益性最强,但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房租又是其书店成本中较高的一项。比如万圣、季风、学而优等一批人文书店在房租即将到期时,建议政府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她表示。
此外,鲍红还建议,税收减免也是一个必要的救市手段。目前,新华书店有返税政策,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也可以做账逃税,反而是规范经营的企业吃亏,结果是劣币驱除良币。有些书店迫于生存虽也作账,但这却存在着经营风险。减免税收,可以让所有书店的财务阳光化,尤其是规范经营的企业减轻经营压力。而且,减免税收对整个行业都是公平的。
“免税并不能根本改变书店的命运,尤其是对于一些小书店或已有避税的书店。免税的真正作用,一是对于规范经营的大书店而言,这是一个光明正大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是可以提升小书店的业态。由于书店利薄,有些小书店怕税务检查,不敢用电脑,这会影响书店业态的进步。三是对那些公益性较强的书店而言,这是一种切实的帮助和鼓励。”她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对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是日渐重视。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超过900亿元,2011年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达58亿元,每年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建设资金也达数十亿元。同时,各地政府对国民阅读开始重视,每年有数百个城市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各个城市每年投入的经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
在鲍红看来,上述举措对于阅读促进和产业发展都是有益的,但实实在在增加图书销售网点、丰富书店形态,也许是更为有效和长效的做法。
“相比之下,图书馆公益性最强,但投入最高且网点有限,图书较陈旧。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更便民,但目前图书质量、服务仍不尽如人意,后续更新机制尚无形成。而书店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书店有部分经营功能,一定会选更好、更新的书,产品质量更有保证,服务时间也更长。且投入较低,不需建房或养人,不需国家投入一分钱,只是减免一些税收,效果可能数倍于图书馆、农家书屋,应当是一个可以更好地撬动阅读和产业的支点。”
在经历了数波倒闭浪潮之后,苦苦支撑的民营书店们或将能够松口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公开表示,实体书店扶持计划有望年底出台,民营书店将获得一定减免税,还将在房租方面获得补助。而在此之前,各城市扶持书店政策也相继出台,民营书店的生存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