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今年1月一个寒冷的早晨。付晓7时起床,坐公车、换地铁,顶着寒风,“嗖”地冲进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幢写字楼。每层近400平方米的房间,分隔成密密麻麻的格子间。“白领”们穿着西装、套裙,皮鞋“噔噔”敲在地板上。
这是他向往的生活。这个23岁的本科毕业生,来自陕西榆林地区某贫困县,“人吃高粱面,老鼠爬屋檩”是他家的基本状况。简历、笔试、一面、二面,过五关斩六将,他如愿进入了这家房地产集团的终面。
“面试官怎么问的?”等待的同学围上来。
“他就问了问家里的情况。”付晓勉强笑了笑。
实际上,面试官劈头盖脸第一句话就是“家里是干嘛的,如果我们需要相关资源,你能提供吗?”他愣了。付晓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上一年的纯收入不过500元左右。他的大学学费,由外出打工的姐姐提供,生活费则是依靠勤工俭学。
“如果家里条件好,难道还去房地产公司当小哥儿?”付晓在日志里自嘲。另一名同校的学生则得到了这份工作。尽管该生的父亲只是中部地区某县政府的工作人员。
付晓曾对应聘问题进行质疑。房地产公司HR(人力资源)的说辞是,“社会本来就是资源重组,应聘者的家庭关系若有益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何乐而不为”。
面对即将到来的9月jobhunting季节,一个求职应聘的相关调查在高校大型BBS水木社区“职业生涯”版进行。不少公司的HR表示,招聘中的确存在“以应聘者的社会关系论英雄”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依赖社会关系的各大公司、垄断型国企和小型事业单位等广泛存在。
记者调查发现,80%的应届毕业生最关注的词汇为“贫二代”、“潜规则”、“黑幕”等。他们认为,“拼爹游戏”决定了“贫二代”应聘者的工作境遇,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
一位应届生求职网站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关系固然对毕业生求职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完全没必要产生恐惧心理。他认为,“拼爹游戏”固然存在,但“贫二代”学生更应关注自身能力的增强,积极参与竞争。
在采访过程中,往届毕业生杜涓涓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女生,“头悬梁、锥刺股”,复读了两年,才考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杜涓涓从大三开始便在杭州某报社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