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勤奋工作,她得到了上司的口头许诺。然而到了最后应聘阶段,她并未得到任何职位。最后入围的是3个来自于三本院校的“空降兵”。上司悄悄透露,“都是本城有钱人的孩子,报社拉广告得靠他们的资源。”
杜涓涓并未气馁,但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广告时,还是心有戚戚焉。广告里,一只灰不溜秋的小袋鼠望着大象,喃喃自语:“他们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儿。”
3个月之后,她通过笔试、面试,得到了在宁波某报社的实习机会。“之前的实习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采访、写作,杜涓涓上手很快。此外,在原来报社实习积累的人脉也对她有很大的帮助。
如今,报社里流传杜涓涓来自某权势家庭的谣言。“我是个‘贫二代’,靠自己努力还算踏实的‘贫二代’。”她总会笑着跟人解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认为,“贫二代”学生确实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处于相对的弱势。他们的资源稀缺,比如物质的、社会关系的,甚至自信心。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效率化,国际化企业和机构在中国日益增多,年轻人可以凭真本事获得更多的机会。
求职成本,才是“贫二代”最大问题
“打印简历105元,邮递费25元,职业套装450元,通讯费等250元。”从找工作开始,李凤峰每个月都在账本上细细记录。这个郑州大学2009届毕业生强调,这些并不包括到外地参加用人单位的考试费用。他的父母是下岗职工,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而他2009年的求职花费业已相当于一年的家庭总收入。
在调查中,将近97%的求职生认为,随着物价上涨,高昂的求职成本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65%的被调查者表示,“贫二代”的求职弱势并不在于社会关系,而在于经济困境。
“如何降低就业成本?如何让实习成果最大化?”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却在每年的求职咨询会上出现频率最高。
然而,答案一直无解。据记者调查,单单就浙江省而言,85%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来当地笔试、面试,并不负担往返路费。以杭州市某铁道部门为例,2009年仅招聘1人,却通知了全国各地将近50个学生前去面试。可想而知,99%的应聘者做了无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