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领衔探月第二梯队 国际合作成未来趋势

嫦娥返回示意图
地球人兴玩太空逐月
地球太小,人类早就将战场转移到了太空,月球作为地球人最亲近的外星球,成为了太空大战的主战场。
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无人驾驶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自此之后,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据统计,至2007年人类利用探测器探月近40年的历史中,人类已经发射110多个月球探测器。
进入新世纪以后,地球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逐月大战。随着对月球了解的深入,逐月不再只是美俄两霸才玩得起的奢侈游戏。而探月的主题也从展示实力的意气相争逐渐变成了合作与资源开发。
美俄明争暗斗
美国与苏联/俄罗斯,是在航天竞赛领域的老对手。1959年9月14日,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此后20年间,苏联先后开展了29次探月活动,取得辉煌成就。
为了与苏联展开竞争,美国不甘示弱,也投入了巨额资金与之展开了太空竞赛。1961年,美国开始发射月球探测器———“徘徊者号”,而直到1964年,“徘徊者7号”才成功在月球上硬着陆,并发回照片。
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发制人,终于在1969年7月20日将两名宇航员成功送上月球,“阿波罗11号”成功降落,全球50亿人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由于美苏太空竞争的天文数字投资未能兑现实际利益,1972年12月,耗资巨大的“阿波罗”计划完成后,月球探测陷入长达20余年的低迷状态。
而伴随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经济发展一度停滞,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俄罗斯航天也不得不被迫缩减计划,其月球探索在这一时期也几无进展。
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陆续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可能蕴涵固态水。由于水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探测月球再度激发了航天大国的兴趣。
2006年,美国正式启动了“重返月球”计划。而重拾昔日大国辉煌也成为俄罗斯心之所系。2007年8月31日,俄罗斯航天署署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俄罗斯的航天计划已经制定到2040年,2025年之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7年至2032年期间将在月球上建立常驻考察基地。
在新一轮的探月计划中,美国与老对手俄罗斯仍然在暗暗较劲。美国在2006年底宣布要建设月球永久基地后,俄罗斯曾表示愿意提供技术和经验来与美国共建月球基地,但被美国“谢绝”,后来在其制定的探月计划中也看不到美俄合作的内容。
对此,媒体评论说,美俄之间的新一轮探月竞争已经开始,“好戏在后头”。
中日探月你追我赶
1990年,日本成功发射了一颗“缪斯A”号科学卫星,这颗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为“飞天”号。这是日本第一次发射接近月球的科学卫星,使日本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
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月亮女神)”号顺利发射升空,同年10月5日,“月亮女神”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日本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这标志着日本的太空探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式开启了自美国“阿波罗计划”以来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共耗资4.78亿美元的探月计划。“月亮女神”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描绘出世界首幅高精确度月球全球地形图。
紧随日本之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千米的环月工作轨道,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3月1日,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以撞月方式结束了其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一期的使命。而作为二期的先导卫星,嫦娥二号除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月球的环境探测、月壤的有关元素、成分分布的探测之外,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嫦娥三号实现软着陆来开展相关的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同时,对嫦娥三号的备选着陆区能够形成高分辨率的成像。
随着嫦娥二号昨天的成功发射,中国在探月领域上再次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印度欲后来居上
印度2008年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日本和中国后第5个进行月球探索的国家。2008年10月22日,印度“月船1号”发射升空,于2008年11月12日进入距月面100千米的最终工作轨道。“月船1号”的目的在于收集月球地理结构、化学构成及矿藏等数据,以绘制高精度的三维月球地图。喷有印度国旗图案的撞月装置于2天后对月面实施了撞击,第一次把印度的轨迹打印在了太空上。让印度人颇感自豪。
然而,从探月想法提出的那天起,印度国内就存在反对的声音:在这个有一半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国家,政府是否有必要花大把的钱去探测一个那样遥远的星球?
争议声中,印度的探月计划丝毫没有停止脚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