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堵车是个严肃话题,它影响城市进程,影响我们每一个城市人的生活。这期博客选取了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和交通规划专家陆化普就堵车一事的深刻对话。面对困扰中国各大城市的堵车一事,作为城市一分子的我们该怎么想怎么做?
“以后你出门就随身带副牌吧”
星期一下午五点,晚高峰还没来,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车以每小时两公里的速度在中关村路向前开,我转头问开车的陆化普,“你说中国城市很快要经历严重的整体性交通堵塞,难道这还不算吗?”
这位研究交通规划二十多年的清华教授说:“中国的拥堵还没上档次呢,北京这种拥堵刚开始,中国的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也就三五年,全都得进入这种状态。”
他说我们这个国家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机动车爆炸发展期。“长沙现在机动车增长率30%,有75万辆车,武汉我看了一下是100万辆车,增长率是20%,非机动车没处走,进入人行道。”
他说:“一切都被机动车的洪水冲刷。”按其他国家300~500的千人机动车拥有率计算,北京可预测的数字是五年后会有750万辆车。“那会真的瘫痪。所有城市功能会瘫痪,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机动车保有量绝对不能突破这个数,我觉得600万都不能突破,甭说700万。”
“会有人问,有这么严重吗?”
他笑一下,说:“那你以后坐车出门就随身带副牌吧。”
我愣一下,他拿泰国举例子,“曼谷前些年放任机动车,结果是什么呢,车在路上走,走不动,大家就下车开始打牌,在路边打牌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还是走不动。由于大量尾气排放,大家上街都戴口罩。曼谷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之后曼谷痛定思痛,迅速地不惜一切代价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建好了,大多数人放弃了车,机动车困境才得以过去了。如果说我们始终坚持不放弃车,以为也能过去,这是错的,永远过不去的。”
“北京现在的汽车生产与销售,对整个工业的生产消费拉动了接近50%,这是多高的一个比例呀,算是支柱产业。会有人说现在要是把这个产业影响了,谁负这个责任?”
“不能只看眼前,如果城市交通瘫痪,不仅仅只瘫痪一个汽车工业,还会波及所有的行业。”
我问他,就北京来说,现在一天增加两千辆车,谁拦得住?
他说:“这个势头取决于我们没有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我们有多道防线,比如说第一道就是收拥堵费。”
我有点意外,因为我记得三年前他是反对收拥堵费的。
“因为那时还没到收的时候,收不收完全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供求关系状态,也就是道路上的交通拥挤程度,当不拥堵的时候,我们收,既没有必要,也很难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但是当拥挤发展到了某个程度,如果不加干预和调节,城市功能就会大大遭受损害。”
“会有一种声音说,拥堵中我作为车主我就是受害者。我受了害,我还要为此付拥堵费,心理会觉得不平衡。”
“这个不对,缺少一点经济学的概念,你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你是造成堵车的其中一员,由于你的加入带来额外的拥堵,这个拥堵产生的后果不但是付出了时间代价,还有环境污染,噪声,其他等,你是这个后果的一个贡献者,所以就应该支付经济成本。我们每一个城市居民,不应该仅仅考虑自己,也应该考虑这个城市。”
“那他会说你们为什么觉得我们车多了?说你看香港的车一点不比我们少,交通密度也挺高,但人家香港就不堵。”
“香港公交分担的交通压力是89%,也就是说只有11%的人才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出行。机动车出行比重极小,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能理性用车,平时有车不用,假日才开,我们的城市交通会美好得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